胆囊结石10年后竟拖成胆囊癌 专家提醒:不吃早餐增加患癌风险

华龙网讯(唐雨)结石小就不会长大?结石不痛就没有风险?结石很常见就不用治疗?11月9日,中国抗癌协会2024整合胆道肿瘤大会在重庆召开。会上,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中心主任李德卫对胆囊结石常见问题进行科普,他提醒,如果胆囊结石长期反复刺激胆囊壁,不仅会导致胆囊炎,还可以引发胆囊癌。“因此,对于胆囊结石,一定要遵循早诊早治原则。”

图片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中心主任李德卫(右一)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供图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中心主任李德卫(右一)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供图

结石一拖再拖 10年后竟成胆囊癌

今年75岁的李婆婆,在10年前体检时查出患有胆囊结石。“结石是种常见病,只要结石不痛,就代表病情不严重,就不需要太在意。”出于这种想法,李婆婆一拖就是10年。

半年前,李婆婆上腹部突然出现疼痛,遂前往当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当时李婆婆选择了保守治疗,经治疗腹痛缓解后就出了院。1个月前,李婆婆再次出现腹痛,入院检查后发现胆囊结石已经恶化成了胆囊癌,同时伴有腹腔多发转移,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姜小清介绍,胆囊癌具有起病隐匿、发展速度快、转移率高、预后差等特征,而且放化疗对于治疗的效果有限,相比较于其他癌症,在临床上治疗难度高,又被称为新的“癌中之王”。

为什么李婆婆在半年前就诊时未发现胆囊结石癌变?姜小清教授表示,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只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早期诊断很困难。“当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等需要引起重视。此外,在病程晚期还会出现黄疸、消瘦、乏力、发热等症状。”

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首要危险因素

胆囊癌的危险因素较多,胆囊结石胆囊腺瘤、胆道系统感染(如幽门螺杆菌和沙门菌)等均是胆囊癌致病的危险因素。

“但胆囊结石被认为是胆囊癌的首要危险因素。”李德卫主任表示,研究表明,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结石本身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患者陷入认知误区,导致病情不断发展、恶化,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通常,很多人在查出胆囊结石后,认为结石太小就不用管,结石不痛就不严重。李德卫主任指出,“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胆囊结石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就医治疗,并不是以结石的大小和是否疼痛来判定。

李德卫主任介绍,小的结石更容易向外移动,若是移动至胆囊颈部或是胆囊管处,造成胆道系统梗阻,不仅会引发剧烈胆绞痛症状,还会使胆囊迅速发炎、水肿而迅速丧失功能,甚至引起胆囊坏疽、穿孔等风险。

此外,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是埋在体内的一个“定时炸弹”。“如果结石长期对胆囊壁进行摩擦和刺激,会导致胆囊慢慢丢失功能。此外,随着时间的延长,结石的体积会逐渐增大、数量也会增多,大大增加胆囊癌变风险。”李德卫强调,千万不要以为结石小就掉以轻心、不疼痛就忽视大意,及时就医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结石对胆囊功能的损伤。

经常不吃早餐 增加患胆囊炎、胆囊癌风险

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存储和浓缩由肝脏分泌出的胆汁,成年人每天分泌的胆汁量大约为800-1200ml。晚上若没有进食,分泌出来的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浓缩和贮存;而当进食的时候,食物进到小肠后,刺激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经常不吃早餐,胆囊里的浓缩胆汁排不出去,淤积在胆囊中,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姜小清教授表示,如果结石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胆囊炎,从而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

除了饮食规律,高纤维饮食对于胆囊结石患者也非常重要。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正常运作,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和胆汁的浓缩,从而减少结石的形成。“但是人体如果长期吃素,不吃荤肉,身体内就会缺乏脂肪、胆固醇,时间长了也可能会导致胆汁堆积,增加患胆结石的风险。”姜小清教授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