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
“我家孩子,2岁半。每次带他出去玩,总粘着父母,不跟其他小朋友玩;明明其他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劝他去也劝不动。
平时在家,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捣鼓,亲戚家小朋友来了,也不跟他们玩,拿着玩具各玩各的。
孩子看着倒是挺聪明的,身体发育、走路都正常,就是说话有点晚,平时也不爱说话。孩子是头胎,我也没经验,在网上查相关的知识,说可能是自闭。问了儿科医生,医生说不是。我不太信,但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该怎么办?”
儿童心理咨询解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autism)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
《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症、童年瓦解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
对于自闭症的诊断,应综合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辅助检查的结果予以诊断。若医生已诊断孩子不是自闭症,家长尽量放宽心,对孩子的成长保持轻松、快乐的心情。
其实,孩子3岁前性格偏内向,有多种原因。毕竟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的。
01 遗传因素
孩子在出生时,便有着独属于他的气质了。心理学上,性格与气质是不同的。气质是天生决定的,性格更多与后天教育有关,但是也是基于气质形成的。一般我们说孩子性格内向,也可能是在因为孩子本身的气质便是偏向安静内向。
气质类型:
胆汁质:高级神经活动强,外向冲动,爱与人交际
多血质:高级神经活动强且平衡,活泼开朗,不注重细节
黏液质:高级神经活动强且平衡,安静内向,细致耐心
抑郁质:高级神经活动弱,情绪少外露,抑制自己的情绪,小心谨慎
天生的气质,一般是难以改变的,父母应该要遵循孩子的气质来教育孩子。违背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感到压抑难受,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02 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不同的家庭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教养方式也会使孩子形成不一样的性格。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四种家庭教养风格。
权葳型:在子女教育中,父母支配一切,要求子女必须听从指令,有较强的控制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懦弱的性格,做事情也缺乏主动性
放纵型:这种风格的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满足孩子一切要求,孩子比较随心所欲,会形成幼稚任性、自私无礼,自我中心的性格特点,做事情缺乏独立性。
民主型:父母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孩子一般会形成积极开朗,独立自主,善于交往等积极品质。
忽略型:不关心孩子,既没表现出对孩子的控制,也没有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提供物质,但不提供精神支持。被忽视的孩子,内心严重缺乏爱和安全感,会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
如果说刚出生的孩子是一张空白纸,那么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便在这张纸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底色。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小心翼翼、过于害怕孩子受伤的父母,会把自己的不安全感传染到孩子,使孩子在处于新环境时不敢行动,难以与外界有较好地互动,容易形成比较害羞内向的性格特点。
03 孩子的心理发育阶段
孩子尚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行为表现会与他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不同阶段,孩子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特点,他们对于同伴关系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与同伴游戏的方式也会不同。
孤独性玩耍:0-2岁以下儿童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玩。他们希望自己的母亲陪在身旁,但不会注意到其他大人和孩子;
平行游戏:2-3岁之间的儿童通常在其他儿童旁边玩耍,他们之间只会进行简单的交流,可能会把自己的玩具给另一个孩子看,但仍然是自己一个人玩;
社会性游戏:3-4岁的儿童一起玩耍。他们会学着彼此分享,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依据孩子所处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尊重的同时给予孩子不同的发展资源,才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发展。
孩子想要自己玩时,给他们提供自由的空间;当孩子想要发展同伴关系,家长可以先与孩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孩子形成与同伴良好的互动模式,帮助孩子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儿童心理咨询结语:
家长要明白,孩子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家长可依据孩子的特点和所处心理发展阶段,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无论孩子是怎样的性格特别,越是能接纳孩子的性格,提供能发挥孩子性格长处的环境,孩子越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发挥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