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要学会“脏活累活”抢着做

在职场的早期阶段,许多新人可能会对那些看似“脏活累活”的任务感到畏惧,认为这些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技能无关,甚至可能影响职业发展。然而,这些任务实际上可能是宝贵的成长机会。

图片

在职场的起步阶段,我们大多都有些谨慎,习惯在自己的小范围内把每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刚入职的同学,往往会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完成本职工作上,希望通过精益求精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包括我刚入职也是这么想的,但为什么我现在开始回过头来感慨要学会“脏后累活”抢着做,是因为我后来才发现这些所谓的“脏活累活”不仅是工作的延伸,更是你接触新资源、发现新机会的窗口!

一、团队榜单设计———了解部门架构

我刚入职不到一周,接了一个跟我业务领域毫无关系的小需求,是整个大部门的“优秀员工”榜单设计,其实不需要设计什么,往年的模板也都能用,那为什么说是脏活累活呢?因为虽然会给我一个人员列表,但是每个人的职级、组织架构、头像都需要我去一个一个联系。虽然大多都会很配合,毕竟是一个荣誉的事情,但是有的人会很忙,有时候发了消息呢已读不回,这边 老板还催着我赶紧做,我只能没完没了的“骚扰”,有的人要么已读不回,要么说没有照片,但是又不想用默认头像。我去!我又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子,我给你放个彭于晏照片算了呗?

图片

图片

而且还需要TL把文案列表更新,催了三次,一拖再拖。另一边boss还一催再催,也不能说同事不愿意配合吧,毕竟初来乍到的,还是尽量少得罪人。ahhhhh

图片

做完了之后又有人觉得字号小,但是每个人获奖理由一大段话,又想要全部透出。真是既要还要啊,可给我难为坏了,好在最后调整好了,由于榜单只面向内部,这里就不往外放了。

一个一个去联系,然后紧赶慢赶的给这个需求做完了。当时只顾着和同事发牢骚,说这么个活儿不应该我来做,说好的我来是只all in 一个项目,别的什么都不管的,这种脏活累活还往我身上堆!直到后来,同事有一次突然问我知不知道某某端内平台下面的后端外包是谁,前端说应该找他要接口,但是这会儿都不知道是谁。我随口就说出来,然后找到那个同学的工号发给他了,他人都傻了,说”我比你早入职三个月,咱自己部门的人都认不全,你这都能认识?“

我愣了一下,突然意识到,那次做完榜单的需求之后,我在做我的项目时有时候牵扯到资源问题或者需要联系前后端、算法团队的人,我总能自己摸清楚问谁要,从来没有问过同事。当时脑子嗡了一下,突然觉得做那些”脏活累活“并不是浪费时间,反而它还能给你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助力。

虽说这个小需求,让我费时费力去和很多人去对接,但这也间接让我在刚入职没多久,我就基本熟悉了部门架构和同事,后来想想,在刚入职的节点,这个需求简直是个可遇不可求的好事!

二、项目需求文档撰写——掌握项目节奏

图片

当时招我进来,确实是有说不单单是交互的设计,因为这个 AI 项目没有产品经理的角色,所以项目一切的功能定义和交互逻辑都需要我来解决。

不过对刚毕业的我而言,撰写需求文档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毕竟当时我连需求文档有什么还一知半解,所以当我真的接到这个需求的时候,我真的是下面的表情:

图片

不过,领导都发话了,不能做也要做。我开始去找一些师兄取取经,又去了解了下一些产品需求文档的撰写说明,便开始自己尝试去产出了,同时也借助了我之前说的AI的能力,我去炼制了一个GPTs,叫做:PRD文档助手。帮我产出一个大概的框架,并且基于框架去做一些逻辑上的补充和调整,很快就将文档产出并交付。

图片

图片

还好,足够交差了。当拿下这个挑战之后,我会发现我对整个产品链路更加清晰,并且在交互上也会有一些优化的思路。确实是我第一次去写需求文档,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对整个项目的投入成本、排期节奏以及多方协作(算法团队、前后端、设计投入)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换个实际的好处,这个项目放到作品集里,我能很坦然的和面试官BATTLE了!

三、帮领导写月报——掌握项目成长曲线

图片

图片

自从领导发现我汇报简洁清晰的小优点后,为了帮我继续“挖掘”潜力,让我参考他的汇报逻辑做项目进度汇报,这件事我反而不觉得是“脏活累活”,是真心觉得是一个可以让我站在更高视角去看整个项目成长曲线的机会,举个例子,当你是个学生站在讲台上,你才知道在下面偷偷玩手机的动作有多猥琐。因此,这是我汇报能力成长的机会,以及短暂站在上层视角去思考整体项目的山峰!

四、支持技术侧需求——了解运营作业模式

刚才也说了嘛,我的主要职责是all in在设计侧的的 AI项目。范围简单、职责清晰,并且项目需求也是我最感兴趣的AI领域,因此也让我心安。

那段时间我一心想把自己的项目做到最好,认为这就是展示价值的最佳方式。直到有一天,算法团队提出了一个需求,希望设计部派人协助算法能力的产品化项目。这个需求听起来确实很有挑战,但问题在于设计部的资源实在太紧,每个人手头都有一堆自己的工作要做,根本没人能接这个“烫手山芋”。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这里就不便多说了。但这个项目,我也不知道怎么滴就落到我头上来了。听说是因为组织架构调整的问题,我的预算是算法团队出的,所以我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技术人员,我的领导也只是说让我并线推进,我就知道没戏,我指定是要做。

图片

原来设计师和前端也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原来负责的项目前端有事儿是真上啊,追问老板为什么这块要给我。不过也毫无卵用,技术团队老大让我负责,设计主管都没办法帮我回绝掉。然而转念一想,既然有机会能跨部门合作,何不试试呢?也许可以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下技术团队的能力。

图片

但我很快发现自己想得过于简单了——算法团队那边的技术思维实在和我的设计思维格格不入。他们说的技术逻辑我一时很难理解,而我从设计的角度提出的需求,他们也get不到背后的用意。每一次的沟通都像是“磨合战”,需要我一遍遍地重新组织表达,逐渐找到双方的契合点。

虽然这个过程相当煎熬,我甚至需要把每一次开会的过程录音,下去一遍一遍听,交互链路一遍一遍推演。因为技术侧要做这个项目,还是没有产品的角色,只有技术自己画的原型图,并且各种数值各种技术黑话标注,我人都麻了。

但我发现自己在和技术团队的沟通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新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最终,项目方案评审时,算法团队对设计方案给出了符合预期的回应。通过这次合作,我不仅学到了一些技术层面的知识,还在算法团队内部建立了人脉资源。而且,这次跨部门支持让我在技术侧有了一定的好评背书,并在最近的一个围绕基建的AI项目中又指派我作为主设计师(命苦)。

老实说我是真不想再和纯技术人员讨论项目了,太抽象了。不过上面的安排,作为”牛马“的我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往好了想,又是一个AI项目,并且和投放业务场景有关,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目前项目已经进入系分阶段了,好在整个方案完美落地,这个项目接近尾声,我的心情和刚接到这个需求时天差地别,现在走个路都轻盈了许多。果然人只有经历事,才会成长。通过这次需求我不仅熟知运营投放的传统工作流,并且在多个业务场景中找到AI可以接入的点,对于AI的实际应用场景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结语

回首自己在职场中的这些经历,我愈发深刻地感受到,所谓“脏活累活”并非是浪费时间的低效劳动,而是每一个渴望成长的职场新人不可多得的成长捷径。

在职场上,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划定“自己的工作边界”,认为只要把分内事做到位就算达成目标。而实际上,正是那些看似“不属于自己职责”的边界任务,才是我们成长的真正动力来源。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边界效应”,当我们走出熟悉的领域,接触陌生的任务时,大脑会进入一种高度敏锐的状态,更加快速地吸收新知识、适应新环境。在这样的边界地带,我们往往会发现新的能力、激发创新的潜能。

我自己在和算法团队的合作中就切身体会到了“边界效应”的力量。每次和他们交流时,我都能感到自己思维模式的变化:从单纯的设计逻辑转向更为宽泛的产品视角。通过多元化的接触,我不仅拓宽了业务视野,也积累了与不同部门的沟通经验。这种跨界的体验不仅让我对公司整体的资源分配、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帮助我在日后的项目中能迅速调动资源,以更敏锐的职场视角来应对问题。

职场中,那些不在职责清单内的任务,往往正是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桥梁。它们也许看起来琐碎,但实际上帮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职场软实力,比如沟通能力、跨部门协作、以及应对变化的快速适应力。职场如同一盘棋,每一步都是为未来的布局,而在这条成长道路上,每一次的担当和挑战,都是我们迈向成功的脚步。

本文由 @小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