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消防队员,重新认识这束照亮我们生命的光 | 第33个全国消防日

全文2743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济南市市中区消防大队队员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平凡的一面,同时也是生命的守护者。

02消防员晏朋通过叠“豆腐块”来保持宿舍整洁,同时他对消防车了如指掌,确保消防车的正常运转。

03董俊棠作为00后战斗员,在消防站内有自己的小爱好,他会和队友一起弹唱,曾在合唱团拿到名次。

04然而,消防员们在执行任务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全年24小时无休,仅有人均一年45天的探亲休假可以陪伴家人。

05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消防员这一职业,他们用责任和使命感守护着一方平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脚下有风,身上有劲,攀岩走壁、翻墙爬窗……在我们的认知里,每个“蓝朋友”似乎都是“超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超能力”,在烈焰来袭时开辟一条通道,在洪水肆虐时变身一艘方舟,在地动山摇时成为一线生机。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我们危难时的一束光。

11月9日,是他们的节日——全国消防日。新黄河推出特别报道,一起走近济南市市中区消防大队队员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故事,重新认识这束照亮我们生命的光。

他们卸下戎装,变身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可能是邻家男孩,也可能是孩子的爸爸。但当他们穿上“火焰蓝”制服,瞬间会变身为灭火先锋、无畏勇士,成为保护我们人身财产安全的“最美逆行者”。

图片

“豆腐块”“一首歌”,生活有序不失欢乐

认识晏朋是从他的蓝色“豆腐块”开始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消防站红蓝相间的墙上,二楼四号宿舍内的七名消防队员已经穿戴完毕,准备集合早操。晏朋站在其中,个子不算高,但他叠出的“豆腐块”却格外出挑。晏朋在济南市市中区领秀城消防救援站工作近20年,他的单人床摆放在房间的西北角,他正认真地整理物品,床上的蓝色棉被叠得有棱有角。

放眼望去,整个宿舍里一尘不染、陈设简洁,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以及几张简单的床铺。叠得有棱有角的棉被和整齐摆放的物品,无不显示着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消防救援队伍。

图片

“哔……”一声哨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二、三、四……”嘹亮的口号声响起,晏朋和战友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慢跑出早操。

上午8点至8点30分是交接班时间,需要对消防车辆和器材装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在他们眼里,这些消防车和消防装备是有生命的,就像自己的队友一样。晏朋是一位驾驶员,他对消防车尤其了解爱惜,“前几年在一线灭火救援,而后转为驾驶员,没事就围着消防车转,研究这个‘大块头’。”晏朋深知消防车对消防队员的重要性。现在的消防车不像以前那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是充满高科技,为了排除故障,他有时要忙到凌晨一两点。

图片

紧张的时间总过得很快。傍晚,当城市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下班,人们回到家中休息,或是出门和朋友相聚。而此时,消防站内的他们进行着队内活动、收看新闻,有时会小练兵、有时会研讨典型战例。随后,便是他们一天中的休闲时光。有的人选择去阅览室看书,享受片刻的安静;有的会和家人打电话,说说一天发生的故事。而00后战斗员董俊棠有着自己的小爱好,他会拿上无线吉他,叫上队友,一起弹唱。“我们在合唱团拿到过名次的。”董俊棠手握吉他开心地说。

7日晚上,在消防站多媒体室,董俊棠演奏了他喜欢的《倔强》和《老男孩》。台下的战友们听得很入神,脸上洋溢着微笑。然而在这份欢笑的背后,是绷紧的神经,因为他们时刻要关注着警铃声,关注着百姓的安危。

警铃声响,他们立刻起身飞奔出发

消防救援人员的24小时,是紧张而忙碌的。每一刻都不能懈怠,吃饭和睡觉也不例外。

7日中午12点,包括董俊棠在内的消防队员们在值班班长的号令下整齐列队,在餐厅前齐唱《我是雷锋》,他们声音嘹亮、铿锵有力。“每顿饭前,我们都会唱的,这是惯例。”董俊棠说。饭前列队也彰显了消防员训练有素的本色。

午饭时间,李业新跟其余六名队友围坐在餐桌旁,大口吞咽着自己碗中的食物。但当午饭吃到一半时,警铃突然响起,李业新与队友们立刻放下碗筷,起身飞奔出发,仅用10秒时间穿好战斗服。从警铃响起到消防车驶出消防站那一刻,时间仅过了40秒。“消防员的字典里只有作战和备战这两种状态,因为我们不是在出警,就是在准备出警的路上。”李业新说。

图片

在执行任务时,他们在穿戴灭火头盔、阻燃头套、灭火战斗服、呼救器、防爆照明头灯、消防手套的同时还要拎上两盘水带,这一身衣服足足有40公斤重。李业新说,消防服在天冷的时候穿起来很暖和,但是在夏天的时候,一跑起来,挥汗如雨,特别容易中暑。

作为刚来消防站不到一年的新兵,董俊棠会把班长教导的话始终牢记在心,“只有在操场上多流汗,才能在火场上少流血,只有练硬枪杆子,才能守住命根子。”全年24小时无休,仅有人均一年45天的探亲休假可以陪陪父母妻儿,其余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留在了训练场和火场。

图片

消防站的前厅后院,是消防救援人员的训练场。训练科目种类多样,分为水枪操、切割锯操作、负重训练、救人疏散物资训练、攀爬绳索、60米肩梯等,每次选取一项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很枯燥,但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训练,练就了他们的钢铁身躯,也让他们在各项救援任务中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7年出警1500多起,营救被困群众上百人

“我们来了,马上救老人上来!”今年8月下旬的一天,一位老人到山上采野菜,不慎掉进山崖。事发地位于山区,消防车无法到达,李业新与队友携带救援器材,徒步经过崎岖的山路抵达现场,经过半小时的紧张救援,成功将老人送往医院。

“我们早到一秒钟,被困者就多一分安全。”这是李业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次有火灾发生,他总是冲在前头。从事消防救援工作7年来,李业新参加各类救援1500多起,营救被困群众上百人,挽回财产损失上百万元。虽然身经百战,但他每次出现在救援现场,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图片

尽管董俊棠入职消防员不足一年,但已经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救援不下几十次。在他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救援。“当时是一个超市起火,半夜很黑,烟非常大,我们进到超市里面寻找起火点,难度很大。幸好并无人员伤亡。”李业新回忆说,当时内心并不觉得害怕,只想着守护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事后跟父母分享时,还是感到有些后怕,“所以每次训练我都会全力以赴,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除了救火救灾,消防员们也承担着一些特殊的小任务,比如拯救“熊孩子”、“捅”马蜂窝等。董俊棠说自己“捅”过最大的马蜂窝有一米多长,里面的马蜂有一根指头那么大。“马蜂窝很大,徒手根本摘不掉。于是我们采用注满杀虫剂、点燃爆破的方式来清除。”董俊棠说,虽然有些危险,但马蜂窝被摘掉后,听到附近居民夸赞的声音,感觉一切都值了。

提到妻儿父母,他们湿了眼眶

作为消防救援人员,他们对家人陪伴少之又少,身为他们的家属,对于家庭要比其他人付出得更多。

今年28岁的李业新,是一位新晋父亲,孩子刚满10个月,从结婚的那天起,和妻子吃顿饭、看场电影都是一种奢侈,陪伴孩子的时光更是屈指可数。“妻子怀孕的时候,正赶上队里集训,当时我整整三个月没回家。她都是自己去做的产检。”李业新说自己照顾家里太少,总感觉亏欠妻子,“但妻子总能理解我,每次离家她都会跟我说‘安心工作,不用顾虑家里’。”

图片

如今李业新每个月可以回一次家,想念孩子的时候会晚上跟孩子视频,让孩子喊一声爸爸。“但孩子还小不会喊,见到自己也多少有些陌生。”提到孩子,李业新湿了眼眶。他说,每次回家我都会主动多带带孩子,让妻子歇一歇。

董俊棠的家在德州,已经近一年没回家了,他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上学期间,每当有老师、同学问起父亲的职业时,他总会骄傲地挺起胸膛,喊出军人这个光荣的称谓。现在的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父亲说我们是人民群众的一堵墙,如果我们都不坚强,谁来护住群众。父亲很支持我的工作,他的精神也在不断地鼓舞我。”董俊棠说,犹记得自己成为一名消防员时,父亲为他送行的场景,当时父亲唱了一首军歌,自己感动地大哭了很久。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手上的茧、头顶的汗,受过的伤,亦是勋章,他们不是拥有“超能力”,而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变成“超人”。他们用一颗初心、一腔热血、一身担当,守护着一方平安。致敬我们的消防救援人员,致敬我们的“蓝朋友”!愿每次出征,你们都能平安归来!

图片

记者:赵珊珊 编辑:俞丹 摄影:冯松豪 摄像:冯松豪 剪辑:冯松豪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