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相关部门助力,烈士之女戴敏民七十余载终寻得父亲故里

图片

一份跨越时空的亲情呼唤,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与福建省宁德市之间悠久回荡。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革命烈士吴石梅的妻子和女儿戴敏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其家乡的脚步。前几日,在青岛市为烈士寻亲业务部门的倾力帮助下,这个寻亲梦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怀着对父辈英勇事迹的无限缅怀与追寻,吴石梅烈士的女儿戴敏民踏上了回乡寻亲的旅程。这场跨越时空的寻亲之旅,不仅是对烈士后代心灵慰藉的回应,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致敬,彰显了对英雄及其家属的崇高敬意,以及对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承诺。

图片烈士之女戴敏民展示父亲吴石梅的画像。

寻找父亲出生地七十余载

“父亲吴石梅对我来说既陌生又不陌生,因为父亲牺牲时我才两岁,什么记忆也没有留下,所以他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人。但又是不陌生的,因为我的父亲吴石梅就是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千百万革命烈士中的一个,在烈士回忆录中、爱国主义题材电影里,以及与革命老前辈的接触中,我都看到、听到过他们的英雄事迹,所以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又变得具体起来。”戴敏民告诉记者。

吴石梅烈士生于1917年,早年投身革命事业,成为福建闽东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后随部队北上抗日,历经烽火岁月,直至1948年在江苏省启东县汇龙镇“六八”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留下了年幼的女儿戴敏民。

戴敏民的母亲张洁作为吴石梅烈士的遗孀,生前就曾多次寻找丈夫的家乡,但因身份信息与档案信息有出入、消息滞后等原因,一直未能如愿。戴敏民按照母亲的遗愿,一直没有停止寻找父亲吴石梅烈士家乡的脚步。“母亲说父亲吴石梅出生在福建宁德的一个贫农家庭里,从小给地主放牛。1933年,父亲16岁时加入了福建闽东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父亲在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跟随部队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我是1946年出生的,而父亲是1948年在江苏启东县壮烈牺牲。我母亲对父亲的战斗往事知之甚少,她也不知道父亲的故乡具体是哪里,老家里还有没有亲戚。母亲临终前还记挂着这件事,嘱咐我一定找到父亲的家乡和亲人。几十年来,我通过多种渠道查找父亲家乡的相关信息,可惜一直没有找到父亲的出生地。”戴敏民表示。

“寻根”有了突破性进展

近日,戴敏民想要再次寻找父亲出生地的相关线索。为此,她来到了青岛市为烈士寻亲业务部门寻求帮助。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戴敏民,在认真倾听了她的讲述后,即刻着手接洽福建宁德有关部门。

10月17日,青岛市为烈士寻亲业务部门与宁德市蕉城区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对方通过查询烈士英名录,发现了名单中有“吴石妹”烈士的名字,尽管与吴石梅烈士高度相似,但是身份信息有所出入,无法确定是否为戴敏民的父亲。

接下来,宁德市蕉城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进一步查阅档案册中1964年及1979年记载的“吴石妹”烈士信息登记表发现,“吴石妹”烈士的妻子登记姓名为张洁,还有在上海总工会女工部的工作记录,这与戴敏民提供的父亲吴石梅烈士信息完全吻合。

宁德市蕉城区业务部门马上与赤溪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官岭村确认“吴石妹”烈士的相关信息,并通过青岛市业务部门与戴敏民再次核对,经过多次比对后,最终确定了“吴石妹”烈士就是吴石梅烈士,只是名字登记有误,而蕉城区赤溪镇官岭村就是吴石梅烈士的家乡。戴敏民得知父亲的家乡确定后十分激动,准备第一时间赶赴宁德市蕉城区。

终于来到父亲的家乡

10月29日,戴敏民和爱人踏上了去往父亲故乡的路途。“在前期青岛市为烈士寻亲业务部门的多次对接下,对方也对我们的事给予了重视,从青岛到宁德市蕉城区没有直达的飞机,我们只能先到达福州,而蕉城区早已派了车来接我们。”

就这样,戴敏民和爱人终于来到了父亲的故乡,村里为了迎接他们,皆是一片喜庆的氛围。家族里的亲戚们准备了三大桌家宴,迎接远道而来的戴敏民夫妇。“真是一种回家了的感觉,我父亲兄弟姐妹的孩子们有很多来到了现场,不管是堂兄堂弟还是其他亲戚,我都觉得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他们跟我讲起,家族里的人都知道母亲和我的存在,也时常挂念,只是苦于没有具体的信息而无法寻找,他们又拿出族谱来给我看,母亲的名字清晰地写在父亲名字的旁边,因为不了解我的情况,他们还为我起了个乳名,也把我这个女儿标注在旁边,看到这些我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戴敏民告诉记者。

戴敏民拿出父亲的画像展示给亲戚们看,大家都说骨相和眉眼一看就是他们家族里的人,随后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彼此这些年的情况,度过了愉快又难忘的团聚时光。在这片充满乡愁的土地上,历史的片段与现实交汇,戴敏民感慨万千。“作为亲身经历者,我由衷感受到帮烈士寻亲是一种最好的尊崇。对于长期缺乏信息,家人无从寻找的烈属来说,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尽早找到亲人、亲人的家乡等,这时候伸出援手,无疑是在用最基础、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整个社会的关切和关怀。”戴敏民说,“感谢青岛和宁德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重视和付出。他们在接到我的请求后,仅仅一周时间就帮我们确认信息,并找到父亲的故乡,这份情谊无以言表,在这里我不仅寻到了父亲的亲人,也重温了他的革命足迹。”事实上,烈士之女戴敏民的人生也延续着父亲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

延续父亲的革命精神

1970年,戴敏民从哈军工毕业后,便被分配到海军北海舰队驻青某部工作,并深深爱上了这座海滨城市。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戴敏民为人民海军舰艇装备事业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先后六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舰队和基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多个科研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被聘为海军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海军科技奖评审专家。部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整编,但是她从事海军舰艇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任务和性质一直没变。在编制缩编时,她一个人要负责所在部队40余艘舰艇以及装备系统的技术保障工作。工作任务重、强度大、专业性强、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但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完成每一次任务。困难再多,她都能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她一直工作在海军北海舰队装备技术保障第一线,担任海军重大训练和演习任务牵头人30余次,独立和参与完成了10余项科研项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到江苏省泰州市参加父亲的烈士遗像安放仪式,当时还有许多父亲的战友出席,他们向我讲述了父亲一个又一个故事,回忆了一段又一段经历,赞扬了他的高贵品质,他们给我描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他的崇高品质、高大形象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父亲对革命事业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忠诚,那样的热爱;对自己是那样的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在战斗中又是那样的不怕牺牲……”采访临近尾声,烈士之女戴敏民怀着激动的心情告诉记者,“作为女儿,我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如今我们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家乡,我将把父亲的事迹讲给儿孙们听,让他们努力学习和奋斗,把革命精神延续下去,把烈士故事传颂下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刘朋朋 王健 张慧钦 视频拍摄/剪辑 记者 王彤 周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