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庄周对话苏格拉底,泰山之巅联动雅典卫城,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需要一座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明 孙朗辰】编者的话: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当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希腊文化部、希腊雅典科学院共同主办。

庄子有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苏格拉底曾言:“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弹指一挥间,两千春秋悄然已逝,中国和希腊古圣先贤的金石之言恍若和璧隋珠,熠熠于时光之海,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璀璨依旧,具有不可斗量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探讨古典学如何焕发生机。

图片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现场

重读经典,滋养正义灵魂

“根据旧的定义,古典学是人文学科当中的一门学科,尤其古典语言学是对希腊语和拉丁语及相应的文献和重要著作的研究,由此延伸出的古典学还包括对于希腊罗马文明的研究,这符合一种古老的方法论定义。”希腊雅典科学院文学与艺术部院士马诺利斯·科雷斯向《环球时报》记者说明何谓“古典学”,“要解释有关文献,必须对相关物质文化有一定的研究,而要解释某一种文化的物质遗存,又要新研究相关的古代文本。”

德国慕尼黑大学副校长、汉学研究所所长叶翰认为,“古典学”这个词需要更加精确的定义,比如在英国,古典学是一个领域,不仅涵盖文学,还包括关于希腊罗马时期方方面面的研究,所以研究古典学,其实是研究过去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就英法文学而言,有威廉·莎士比亚或者皮埃尔·高乃依等作家的作品被公认为英法文学经典,但是这两国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被定义为“古典主义时期”的时间段。班固《汉书》中所出现的“古典”二字,包括了过去的关于治国理政的典章制度,也树立了一种典范标准,从而被反复引用。正如德国古典文学一样,中国的古典文学堪称典范,因为其对于中国语言的发展影响深远,很多谚语都源自中国古典的文献,这就是定义经典的主要标准。

科雷斯说:“近几个世纪以来,古典学延伸的科学领域之广,包括碑铭学、纸草学、语言学、古代艺术史、考古学等等。”在古代,处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国,孔子以及其它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活动被记录下来,编纂成为鸿篇巨制——于是历史编撰学开始出现,文学评论的传统也逐渐形成,它们以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墓志铭和纪念性铭文等形式一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对古典学经典更是如数家珍:“从老子的《道德经》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克伦理学》,先贤的伟大作品依然影响着我们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重读经典是对认知自我的一种邀约,从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到希腊的德尔菲神庙镌刻的箴言都如此呼吁。”

“我们通过对于阴阳、哲理和辩证法的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阿祖莱强调常读经典的必要性,“孔子和苏格拉底共有的智慧将泰山之巅与雅典卫城隔空相连,经典作品滋养着我们的正义观,正义往往是经典作品的核心,这在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以及施耐庵《水浒传》中都有体现。”

中西哲思相通,并非偶然

从孔子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到亚里士多德之“时间碾碎万物”,古典学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分国界,跨越时空,纵贯中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表示:“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思想上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绝不是历史的偶然,其历史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苏格拉底像孔子一样,特别强调人的品格上的完美。”科雷斯说,“苏格拉底认为自己追求的并不是最终答案,而是对问题的正确揭示,因此将自己定位为对话过程的助手而非导师,他相信通过这样的对话,真理才会出现。”

《大学》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典学不仅能够提升个人修养,还可能在国家发展、国际交流方面穿云破雾,大处落墨推动实现“天下太平”。高翔表示,新形势下,古典学研究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破解全球治理实质,开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古典学研究走包容互鉴之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长盛不衰,靠的是中华古典文明的深厚滋养,也离不开其它文明因子的持续哺育。

“无论是中国还是希腊,古典传统都是渗透在两国文化观念中持久性的力量,并且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历程当中,对于两国的民族性和社会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史的轮回和跌宕起伏,不断考验着两国的特性,并且证明了他们的韧性。”希腊雅典科学院代表团团长西奥多罗斯·帕潘赫利说,“我坚信本次会议将成为两国间一系列文化、学术及科学交流活动的起点,惠及全球,就像孔子所说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阿祖莱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促进哲学实践,继承由个人、民族和文化之间持续不断对话所滋养经典作品中的普遍主义,这种对话有助于解决人类世世代代面临的重大挑战,要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促进持久和平的使命。”

“中国在全球古典史研究领域可以贡献很多智慧,国外的汉学研究无法独自完成这一任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亚洲研究教授、美国东方学会主席柯马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以如果要让中国浩瀚的古代文化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将全球的古典史代入中国,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新的跨学科和比较研究平台,也需要不同背景、不同传统的学者,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学者与中国学者在中国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

古典研究不是冰冷机械

在专家们喟叹于古典学在当代的无穷价值时,也有西方学者提出关于科技飞速发展和人文学科危机的隐忧。“时至今日,中国的古典传统仍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在现代中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现代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帕潘赫利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然而,作为一名研究过去的研究者、历史的学生,我有时会对这种无情的向前迈进的过程感到担忧,因为人们正逐渐树立起来一种完全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模式,把古代历史以及古代经典诗作当做博物馆的展陈,只是一种对于过去事物的展示,认为它们都已一去不复返,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清楚,一旦这种心态变得盛行,历史就会逐渐淡出,变得微不足道。”

“关于人文学科危机到底是现实还是假象,尤其在古典研究领域,过去几十年在西方经常被提及,很多会议探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帕潘赫利说,“研究历史和古典传统的学生,确实缺乏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不得不站出来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辩护——似乎古典与现代之间,存在着某种需要弥合的鸿沟,需要建设一座桥梁,那么我们就是桥梁的建设者。”

“真正的古典学研究从来不是冰冷的机械过程,而是充满情怀、抱负、敏感的科学探索。”高翔认为,深化古典学研究不仅需要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支撑,还需要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新技术、新学科予以助益。

高翔说:“古典学研究走学科融合之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融合是当今世界学术发展的大势,古典学的核心是走古典经典研究,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学科。”古典学研究应当主动与相关学科展开互动,借鉴友谊成份,对古典典籍进行多视域、多层面的观测和分析,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真正激活古典文明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古典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古典学研究要秉持开放包容原则,拓宽研究视野,在平等交流互鉴中不断汲取世界古典文明的智慧,学问是拿来使用的,不单是为学问而益。”高翔说:“古典学虽然以古典文明为研究对象,但却始终以人类当今和未来作为方向,现代文明的重大进步离不开对古典文明的深入发掘,古典学研究要秉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极弘扬其中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