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龄:探遗传奥秘,仁术暖人心|百年中大·大先生

图片

【人物档案】

神经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率先在我国开展神经系统遗传病的研究,为中国神经遗传病研究奠基人之一。发表论文 300 多篇,主编《神经遗传病学》等著作 5 部 ,参 编 大 型 医 学 参 考 书 17 部 。

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率先开展肝豆状核变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耄耋之年仍坚持出门诊、查房,年过九旬仍活跃在学术界,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神经遗传病学组以及运动障碍学组顾问,广东医学会资深专家委员会常委。

图片

■ 心中的“中大精神”

人文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当患者步入诊室,无论其背景如何,都应受到平等、礼貌相待,并真诚地询问:“我能为您提供哪些帮助?”这种尊重与关怀,往往使我与许多病患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 时光印记

梁秀龄教授常携带一只精致的小布包,内藏音叉、触觉检查器、叩诊锤等医疗器械,宛如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囊。这些工具伴随她多年,随时准备为患者进行细致的神经系统检查。其中,一把由飞机金属制成的音叉,自上世纪 60 年代起便忠诚地伴随她左右。

这把音叉不仅能够探测听力障碍类型,还能检验震动觉的异常。岁月流转,它在无数次的叩击与抚摸中愈发闪耀,默默见证了无数患者的欢笑与泪水,以及梁秀龄教授将毕生奉献给医学与教育的无悔岁月。

图片

93 岁的梁秀龄教授身着旗袍、妆容精致,坐着轮椅缓缓穿行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历史长廊中。岁月的雕琢未曾减损她的风姿,而是将她的内在优雅与智慧磨砺得更加璀璨。

作为中国神经遗传病研究的先驱之一,她将毕生精力倾注于这一领域,如同一首不息的火之歌,至今依然在学术界熠熠生辉,燃烧着对医学的热情和对患者的关爱,激励着后来者前行。

图片

求学:亲承名师教,勤学绩自优

1955 年 7 月,梁秀龄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五年制。学院以其严谨求真的学术氛围和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著称。教师队伍里藏龙卧虎,更不要说还有八位享有盛誉的一级教授。

梁秀龄还记得有位教生物的老师。她身材瘦削,总是身着朴素旗袍,讲课时从不坐下或走动,而是端端正正地站立,即使连续授课两堂。她讲课条理清晰,科学性强,从不用讲义。这位看似不起眼的女教师,却在抗美援朝期间与丈夫共同捐赠了一架飞机。

在八大教授中,梁秀龄对病理学教授梁伯强的印象尤为深刻。梁伯强教授是中国现代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与其他两位病理学教授共同居住在图书馆旁的小红楼,这栋楼因此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病理教授楼”。梁秀龄在校园中经常与这些大教授们不期而遇,“他们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在一次病理学考试中,梁秀龄抽中梁伯强教授作为考官。面对五个问题,她对答如流,梁伯强教授微微一笑,最终给予了她满分。

在中山医学院学习期间,梁秀龄执着而投入,每堂课都坐在第一排正中听讲。有一次上课期间,同学把纸折的小乌龟放在她辫子中间,引得全班哄笑,而她全神贯注地听课,对此并无察觉。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多门学科都取得了满分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山二院(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工作。

图片

从医:仁心破疾苦,研究解谜团

梁秀龄进入中山二院神经精神科的第二年,由于医学院院系调整,整个科室迁至中山一院,在这里,她开启了一段非凡的医学旅程。

在 1978 年以前,中山一院神经科虽在临床与教学上享有一定声誉,但科研领域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梁秀龄对此深感不安,她坚信,只有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面对人才和资金的双重挑战,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从临床到科研的探索之旅。

1988 年,梁秀龄带领团队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病)的基因诊断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就不仅在国内领先,部分成果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的神经遗传性疾病,以往常被误诊,患者往往因缺乏及时治疗而面临残废或死亡。基因诊断的应用,使得患者能够及早确诊和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如果能够进行规律的终身治疗,患者甚至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享有正常的寿命。梁秀龄和她的团队还通过遗传咨询,帮助咨询者了解是否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并提供生育指导,以减少新患儿的出生。

梁秀龄的研究不仅限于肝豆状核变性,她还深入研究了其他神经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共济失调、腓骨肌萎缩症、发作性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等,以及神经系统变性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多系统萎缩等。她以卓越的医术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的生命,改变了众多家庭的命运。

从教:灯塔照亮处,病患即吾师

在罕见病逐渐引起公众关注的今天,很难想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神经遗传性疾病曾是医学界的难题,鲜有人问津。然而,梁秀龄却以其非凡的远见,率先在这一领域布局。面对旁人的不解和嘲讽,她回应:“正因为难,病人有需要,我们必须去研究。”

在一片空白中,梁秀龄与刘焯霖教授携手,开创了神经遗传学科的先河。他们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揭开了多种罕见病的面纱。他们合著的《神经遗传学》是中国在该领域的首部专著,为中国神经遗传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石,也成为了培养新一代神经遗传学专家的重要教材。

梁秀龄培养了一大批神经遗传学界的优秀人才,这些学生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神经学科的中坚力量,如李洵桦教授已经带领出一支出色的团队继续在神经遗传方向深耕。她常对学生们说:“病人是我的老师,他们选择我给他们治病,是对我的信赖和依靠;他们的痛苦和不幸鞭策着我努力学习。”

即使到了八十多岁,梁秀龄依然坚持出诊,每次出诊都要从早到晚。中山一院神经科陈子怡教授还记得有一次陪梁秀龄教授出诊到晚上八点多,在场的年轻医生和学生都又累又饿,这时走进来一名患者,手里拿着的影像资料有近 20 厘米厚,他已在世界各地求医了十多年,仍无法确诊。当时大家在心里直叫苦,梁秀龄却没有丝毫急躁,耐心细致地询问病史,记录下详尽的资料。这一幕深深印在了在场每一位年轻医生和学生的心中。

梁秀龄的坚持和奉献,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她的生命之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神经遗传学科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学子,追寻真理,关爱生命,不断前行。

图片

文|陈辉
图|受访者提供
拍摄|潘俊华 刘畅 蔡嘉鸿 宋金峪
剪辑| 王炯勋 方可茵
设计 | 周敬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