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是除“涌泉穴”外,人体上的又一“长寿”穴位,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是胃经气血流经此处形成的较大气血场,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用。
历代医家均将此穴列为保健强身第一穴。
名称来源
足三里穴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别名下陵、下陵三里、三里、中俞髎、鬼邪、下三里。
足三里归属于足阳明胃经,该穴因位居膝下3寸,且具有和胃健脾、通腑化痰的功效,故而得名。
取穴方法
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取穴技巧】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处。
功能主治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直刺1-2寸。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合穴可治疗“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同时,足三里又是胃的下合穴,是胃腑之气下合于本经足阳明的腧穴,“治府者,治其合”“合治内府”,所以足三里是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便秘、泄泻等脾胃疾患的重要穴位,也是《灵枢·五邪》言“邪在脾胃……皆调于三里”的原因所在。古人将其纳入四总穴,称为“肚腹三里留”。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即腧穴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足三里位居下肢,膝关节下部,所以对感受风、寒、湿邪引起膝关节疼痛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对于长时间走路、登山引起的下肢疼痛,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下肢痿软无力、疼痛、水肿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主血所生病。日常按揉足三里可健运脾胃,促进气血化生,也可配合脾俞、胃俞等穴,对气血虚弱引起的失眠、心悸气短、头晕、贫血等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心主神志,又主血脉,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而为血,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若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蒙蔽心神,人体阴气过旺,就会发生“重阴则癫”;若痰火上扰,蒙蔽心窍,神志逆乱,人体阳气暴亢,则会出现“重阳则狂”。
足三里可以健运脾胃、通腑化痰、升降气机,对痰气、痰火上扰清窍引起的高血压、失眠、癫狂、精神分裂症等神志疾患皆能调理,同时也可以预防中风。《太平圣惠方》称“三里下气”,主张三十以上的人要时常艾灸足三里,避免“气上眼暗”。
民间俗语有言“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形象说出了足三里的强身保健作用。
经常按揉、拍打、艾灸足三里,可以增强脾胃功能,畅通足阳明胃经气血,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衰老的作用。这也是古人将足三里功效论述为“却五劳之羸瘦”的缘故。
【特效按摩】
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长期坚持,可以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益寿延年。
【按摩手法】
用手指指腹推按足三里穴1~3分钟,可改善消化不良、下肢痿痹、下肢不遂。
【艾灸疗法】
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腹胀腹痛、脚气、下肢不遂等。
【拔罐疗法】
用气罐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疗中风、脚气、水肿、消化不良。
【刮痧疗法】
用面刮法刮拭足三里穴,以潮红发热即可,可以治疗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