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今天,京报集团年轻记者登上领奖台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今天上午,第34届中国新闻奖、第18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京举行。中国记协副主席、北京日报社社长赵靖云出席会议。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本报城市新闻部记者孙宏阳作为获奖代表到场领奖。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的373件作品中,报社5件作品获奖,其中通讯《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荣获一等奖,评论《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副刊作品《“今天通知明天要,只能是假报告”》、舆论监督报道《公交专用道为何在双休日空荡荡》、融合报道《今天,我们写下“中国”》荣获三等奖。

每一分努力,都值得!每一分努力,也终将会被看到!祝贺各位小伙伴

图片

下面,我们邀请这些获奖作品的主创谈一谈获奖感受。

小事连着百姓心

城市新闻部 孙宏阳

图片

一块小小的号牌,一位外卖小哥的建议,一个接诉即办的小案例,能够获得1.5亿阅读量,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足以说明——小事连着百姓心。想讲道理,先讲故事。越小的角度,越接地气的故事,越能赢得读者。

这篇报道的成功传播,离不开媒体融合的强大力量,离不开报社各部门的通力配合。

回顾整个采写过程,社领导亲自带队开策划会,城市部主任反复筛案例、打磨稿件,报纸端权威发布,客户端弹窗推送,“两微”精心制作话题词、与网友互动,新媒体全平台传播……共同将外卖小哥“送”上全国热搜。

回想五六年前,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刚融合时,我们还懵懵懂懂,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融合”。如今,每逢重大选题策划、战役性报道,各部门群策群力、形成传播声势,已经成为熟练“打法”,且不断碰撞出新火花、新创意,大家在融合路上越跑越快,携手迎接新的挑战。


发挥所长,通力合作

视觉新闻部 邓伟

图片

参加工作十年来,在京报集团这个集体里不断学习成长,得到各位领导同事的帮助与支持,收获良多。京报集团的平台为大家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和强有力的后盾,从《北京日报》到《北京晚报》再到客户端、两微等各个发布端口,优秀的品牌和渠道让大家的作品能够广为传播,从采编到发布各环节同事们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收获成果。

采访中,最深体会就是合作的重要性。记者之间长期的默契搭档、采编之间细致的交流对接、部门之间友好的相互配合,都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大家各自发挥优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融洽氛围里打磨报道,在第一落点后继续追踪,既能更好完成新闻报道,还让大家在工作中有舒心的体验。

图片

感恩诚意总能被看见

评论部 汤华臻

图片

得知获得了这份荣誉,很开心也倍感荣幸。

还记得当时这篇文章产出的场景。按照一贯的工作节奏,我找题报题,放到群里讨论,最后话题聚焦到了“年轻人上香”上。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聊开了,有分享自身感受的,有提出标题思路的,有贡献幽默段子的,迅速让这个选题丰满了起来。这给了我很多启发,也有不少被吸收到了成文里面。写完后,客户端、官方微信微博以及知事的同事们主动积极推广,最终实现破圈,全网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其实,这就是我们部门评论产品生产的日常。如这篇文章,更多是集体的智慧。这些年,从“七日谈”到“锐评频道”,从精耕纸端到网络优先,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我们评论的形式一直在创新,品种一直在扩容。但始终不变的,且维持核心生命力的,是社领导们的悉心点拨,是“联合出品人”的助力加持,以及本部门兄弟姐妹们的同心同行。

这个时代,各种声音喧嚣浮躁,“说服”的工作越来越难。这些大家一起打磨出的作品被看到,其实也给了我们信心:再怎么变化,有些东西依然值得留下来,交流的诚意早早晚晚会被看到。我们的那些“碎碎念”,可以温暖到一些人,鼓励一些人。哪怕只是些微改变,仍旧能感知到价值感。大家彼此调侃、相互打气,就“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感恩加入了这个集体,一直在成长,一直有收获,很幸福。

图片

对过往努力的最佳肯定

评论部 鲍南

图片

非常荣幸我的一篇杂文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此刻,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感激。

我要衷心感谢北京日报。报社给予了我广阔的创作平台,让我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开明的领导给予我充分的信任与支持,鼓励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没有单位的培养,我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同时,我必须诚挚地感谢每一位评论部亲爱的同事。在创作的道路上,你们给予了我无数的启发和帮助。当我陷入困境时,是你们与我一起探讨思路,为我出谋划策;当我感到疲惫时,是你们的鼓励让我重新振作。我们一起交流、一起进步,共同为了新闻事业而努力奋斗。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这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在创作这篇杂文时,我搜索了大量基层干部对于形式主义的看法。我始终怀揣着一个信念,那就是通过自己的文字,能够引发大家深刻的思考。此次获得这个奖项,无疑是对我过往努力的最佳肯定,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未来的创作之路,激励着我更加坚定地在创作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荣誉只代表过去,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展望未来,我将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创新,尝试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大家带来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图片

舆论监督报道凸显党报影响力

城市新闻部 孙宏阳

图片

近年来,在报社采访部门、编辑部门精心经营下,“城市观察”栏目推出了许多有分量的舆论监督报道,这篇文章也是其中之一,凸显了党报影响力。

2023年春节过后,随着大量客流返城复工,北京城再次出现拥堵。与社会车道“火热”的场面相比,周末、节假日的公交专用道却格外“冷清”,公众对于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低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

除了与胡子傲分工协作看现场,我们还跳出现象,继续深入调查,发出两个追问——“24小时启用专用道是否必要?”“取消公交道双休日限行难在哪?”将市民的期盼、人大代表的呼吁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回应客观、全面地给予呈现。同时采访国内其他城市周末开放公交专用道的做法,请权威专家介绍部分发达国家在公交专用道管理方面的相关经验,为管理部门提供借鉴。

由于问题监督到位、提出的建议可行,相关管理部门闻过则喜。2023年4月,公安部就推出优化城市公交专用道管理新措施,优化公交专用道专用时段,因地制宜允许部分车辆使用公交专用道。北京市对此更是高度重视,针对公交专用道的优化展开调查研究,仅用了不到4个月,就出台了“北京公交专用道优化措施”,至今已经对三批公交专用道开展优化调整,缓解周末和节假日市民出行集中造成的交通压力,同时基本统一了全市公交专用道使用时间。


新闻新兵实践了书本中的理论

城市新闻部 胡子傲

图片

“主流媒体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学生时代,坐在新闻课堂里的我听到这句话,只有概念性的抽象认知。毕业一年半,这篇我参与采写的舆论监督报道,最终推动了北京公交专用道的优化调整,让我这个新闻新兵实践了书本中的理论,也深深体会到了做记者的自豪感、使命感。

2023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恰逢周末,是看“周末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不高”现场的好时机。一般路段,公交专用道早晚高峰各有2个小时的禁行时间,由于这个现场不是一直有,而我需要在单位时间里找更多的现场,因此每次转场都是一次“倍速挑战”,采访都是用跑的。晚上,当其他人阖家团圆吃元宵时,我还在数单位时间内公交通行量、车内载客量。

所幸,努力没有白费。在宏阳姐指导下,我们找到了证实专用道周末利用率不高的“最强案例”,通过多个点位细致观察,用数据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最终,在部门主任精心打磨稿件、编辑部门用心编排、新媒体部门多平台推送下,让文章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图片


以同理心和共情力打造破圈爆款

微博微信编辑部 张力

图片

3分52秒的视频,撬动了近亿次的传播,还吸引国企自发下场“共创”,收获无数网友暖心的留言…… 《今天,我们写下“中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脱颖而出,最大的密码就是作品中蕴含的同理心和共情力。

忘不了拿到“国庆”这个宏大选题时,刘昊主任和我一起头脑风暴寻找破题点的情景。如何找到共鸣点、引爆点,让用户共情,与用户有关,还得参与门槛低,便于后期推广互动……在连续推翻了几版方案之后,“书写中国”这个灵感跃入脑海,通过汉字的流变,勾连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脉络;通过技法的展示,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彩;通过展现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写中国”,引发用户自我认同和共情。

好的创意实现,离不开团队强大的执行力,也离不开报社的支持。我们紧锣密鼓完成策划大纲、镜头脚本的撰写后,科教卫新闻部协助联系了多个采访拍摄对象。经过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与时间争分夺秒拍摄剪辑,终于在国庆前夕完成了一系列的作品。由于全盘规划统筹在先,拍摄过程中很多素材又制作成了分集“微纪录片”,“一次采集,多次分发,梯次传播”,不断推高热度,最终实现了破圈传播。

用同理心发现选题,以共情力引发共鸣,在互动中传播主流声音,这其实是微博微信编辑部的日常。作为党报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重要阵地,两微编辑长期直面互联网舆论场第一线,要赢得传播力,与用户同频共振,几乎是一种生存本领。每个百万+、千万+,每个热搜话题背后,都凝聚着一次次如此这般策划、传播、运营、推广的过程,《今天,我们写下“中国”》是其中的代表,也凝聚着所有人日日夜夜,365天不停不休的努力。


但行乐事,莫问前程

微博微信编辑部 李俊瑶

图片

去年国庆,我们一起写下了“中国”,从何尊开始,到我们手写下的每一个中国。“中国”穿越时空,被更多的人看见,登上了新闻人的“最高领奖台”。谢谢写下“中国”的每一双手,谢谢每一次激情的头脑风暴,谢谢每一次字斟句酌的研讨,谢谢每一次同频共振的快乐,谢谢每一次同方向的大步前进……

这一年我们继续书写,写下长城、写下花儿、写下古建、写下许许多多好玩的可爱的值得记录的内容。但行乐事,莫问前程,心之所向,无问西东,继续一起奔跑吧!


是殊荣,更是压力与鞭策

微博微信编辑部 问欣

图片

中国新闻奖是我求学时,导师要求分析的案例集合,是我学生时的梦想。作为报社的新人,能有幸参与到微博微信编辑部国庆献礼的策划中,并荣获三等奖,是一份殊荣,更是压力与鞭策。

回顾参评过程,深深感受到中国新闻奖的高严谨和高要求。要有创意,更不能忽略基本功,视频的一分一秒都要核实准确,人物说明、画面来源也要标注清楚,细节决定成败。《今天,我们写下“中国”》的获奖,得益于部门平时对于作品细节的把控。

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首先感谢部门老师们一年来的指导,让我学会如何在一个大的时间节点中找到一个小切口,并将它丰富化,创意化地完成。感谢与我共创的伙伴,时至今日回想《今天,我们写下“中国”》的创作过程,仍觉得那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感谢报社给予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获奖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微博微信编辑部工作的一年间,我们跟踪互联网新闻热点,坚持在各个时间节点创意策划。今年国庆继续推出《今天,我们筑起新的长城》《这朵美丽的花,就是可爱的中国!》两个创意视频,相比《今天,我们写下中国》在立意、包装等各方面都在竭力提升。

中国新闻奖不仅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责任。我将时刻铭记这份荣誉,不断追求卓越,继续做出更多有趣、有用、有温度、有价值的融合报道。

来源:北京日报嘚吧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