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征文赏析 | 爱的故事像星星一样多
伊州区广播电视台
2024-11-08 22:00
哈密市伊州区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哈密的春夏秋冬,丰富多彩的日子,每个人都在用力生活着。年轻人在编织梦想,张扬青春;中年人在努力拼搏,积淀实力;老年人在发挥余热,安享晚年。穿梭于繁华闹市,徜徉在书店书海,流连于名胜古迹,有现代生活的繁华,也有大街小巷的淳朴,来了就不愿离开,走后,又会期待下一次的遇见。
城市,四季风华
90后的河南小伙晓勇和00后出生在新疆五家渠的乐乐都如愿考上了新疆财经学院,四年的大学生活受益匪浅。高楼林立,远处的建筑物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一派现代城市繁华景象的哈密也让乐乐怦然心动,她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哈密这座城市。两人相约,毕业后一起在哈密打拼,哪怕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还商量等有了稳定的工作,有能力购房的时候,再谈终身大事。
大学毕业后,晓勇投了好多简历,应聘到一家公司任职,乐乐也找了一家企业当文员。两人在离单位很远的地方租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因为租金便宜,有了落脚点之后便努力工作。一路走来,两人相扶相携。在晓勇和乐乐的努力打拼下,2023年,他们用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积蓄付了首付,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
米
的新房,搬进去的那一天,两人抱在一起喜极而泣,在热爱的这座城市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他们结婚了。
晓勇和乐乐商量乔迁新居后,要把在老家的父母接来新家共同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热情的哈密,还有很多像晓勇、乐乐这样的年轻人在这片热土上奋斗拼搏,构筑幸福的爱巢,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正在蓄积向上生长的能量,空气中弥漫着阳光热烈的气息,而一个个努力奋斗的身影正在哈密的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
姐妹情深学汉语
阿也提家小院的葡萄熟了,一串串葡萄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一颗颗马奶子、玫瑰香、紫玛瑙饱满润泽,一粒粒果实沉甸甸的。喜上眉梢的阿也提给她的好姐妹小董打去了电话,邀请周末前来一聚,葡萄藤下品尝甜蜜的幸福生活。
1964年出生的阿也提和1966年出生的小董已经做了30年的姐妹了,逢年过节,你给我家端来一碗饺子,我给你家送去一盘馓子。这段缘分成为一段佳话,这段姐妹情也源于国家通用语言的博大精深。
参加工作五年的阿也提家在一个很偏僻的小乡村,刚调来我们单位时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只会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自己的名字,交流起来有一定困难。和阿也提分在同一个班组的汉族姑娘小董决定帮助这位初来乍到的姐姐。她给阿也提姐姐买来了练习簿、钢笔,充当了一名热情称职的好老师,工作中一有空闲时间就拉着阿也提去练字,给她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知识。潜移默化中,阿也提学会了用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和别人聊天,讲故事,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写得越来越整齐好看。为了感谢小董姑娘,阿也提买来了牛仔手提包, 包上有一朵娇艳欲滴的石榴花,石榴籽一粒粒紧挨着,色泽鲜艳欲滴。
像极她们两人之间的姐妹情,情真意切。30年过去了,阿也提和小董也快奔六了,她们两家的女儿受到自己母亲的言传身教,从小就在一起玩耍,上同一所学校,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耍,都考上了心目中的好大学。大学毕业后,工作、成家,两个小姐妹还经常走动联系,如她们自己的母亲,早已种下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结成累累硕果,如星星熠熠生辉。
艾德莱斯,布谷鸟翅膀上的花
一位乌鲁木齐的朋友,来大美哈密游玩,大家见面不亦乐乎,一阵寒暄过后,她从随身带着的包包里掏出一堆花色鲜艳的头饰和几个有漂亮图案的化妆镜,放在桌上,笑着说道:“各位美女,这些是从大巴扎淘来的宝贝,快拿去臭美一下!”大家顿时眉飞色舞,纷纷去抢心仪的头饰和化妆镜。
上小学的时候,邻居家的维吾尔族女孩喜欢穿艾德莱斯绸的小裙子,如花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自那时起,我开始对艾德莱斯绸芳心萌动。参加工作后的一天,维吾尔族同事穿了一条艾德莱斯绸的连衣裙,美得不可方物。我忍不住伸手去抚摸裙子,欣赏许久。同事莞尔一笑,告诉我这件美裙是在大巴扎偶遇的,等有机会了带我去乌鲁木齐大巴扎,挑选一款适合自己身材的艾德莱斯裙。
心生欢喜之心,查了一下资料,了解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艾德莱斯是被看作“穿在身上的历史”的丝绸,还被喻为“布谷鸟翅膀上的花”。多么美的比喻啊!艾德莱斯绸质地柔软,色彩鲜艳夺目,红黄蓝绿多种颜色艳而不俗,好像把大自然五彩缤纷的颜色穿在了身上,使我们领略到传统工艺的魅力无限。艾德莱斯绸制作成长裙,尤其适合在酷热的夏天穿。期待有一天,我穿一身漂亮的用艾德莱斯绸缝制的旗袍,与儿时的伙伴行走在巴里坤大草原,时光绚烂美好。
刺绣,绣一朵团结之花
绣娘阿孜古丽·玉努斯身材不高,剪着一头利落干练的短发,初次见面,你会发现她的笑容很真诚,举手投足间颇有女汉子的气场。她的汉族姐姐新萍也是一头短发,笑容灿烂,很有亲和力。阿孜古丽的两个女儿只要一见到新萍,便会撇下妈妈,喊着:“姨妈,我们想你了!”大女儿亲昵地挽着姨妈的胳膊,小女儿则扑进姨妈怀里,惹得妈妈阿孜古丽笑眯了眼。
成家以后的阿孜古丽每天都很忙,为上学的两个女儿操心一日三餐,白天没有时间刺绣,只能挑灯夜绣,女儿都睡下了,她便开始绣花花草草。有一次,由于劳累过度,手中拿着剪刀准备剪绣布的她,头一下子重重地垂了下去,剪刀差点就戳到了眼皮上,惊醒以后继续手中的活儿,没有停歇,第二天被汉族姐姐新萍知道了,心疼得再三叮嘱她要注意休息。
新萍说起与阿孜古丽的渊源,眼角眉梢都透着欣赏。新萍有一天突然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于是来到了绣娘们的身边,准备学个刺绣手艺,在儿子面前秀一把。看着绣娘手中上下翻飞的针线,眼花缭乱,一时间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原来,刺绣看着简单,实则没有个三年五载成不了一个合格的绣娘。新萍认真地看着一位正专注地在绣绷上绣花的绣娘,她胖胖的脸庞,是绣娘中最不出众的一个,但是那双眼睛与众不同,比其他绣娘则多了几分执着。于是,新萍与阿孜古丽一见如故,互以姐妹相称。在阿孜古丽的每一件绣品中,大到一件手工绣服饰,小到一把手工绣,皆反映着幸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阿孜古丽经常干粗活,曾经跟着父亲在工地和货场干活,什么苦都吃过。除了刺绣,阿孜古丽还打馕卖馕,送货上门,有一天骑着电动车,跑了七八个小区,送了240个馕饼,直到电动车跑没了电,当时的她格外想念新萍姐做的一碗汤饭呢。当阿孜古丽参加哈密市文化馆组织的绣娘培训班时,新萍姐得知便打来电话,让她放心地去学习,她会帮忙照顾女儿的。她带着阿孜古丽的两个宝贝女儿出去玩耍,做女儿最喜欢吃的美食。阿孜古丽再苦再累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追求,要做个出色的哈密绣娘。她告诉新萍姐,只有在绣花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还是一个女人。
阿孜古丽绣制了十个精巧美丽的“爱心”绣品送给了孩子们,送上团结友爱的祝福。她懂得巧妙地运用色彩搭配,一件普通大众化的风衣,在后背腰处位置缝上一块绣满了花朵的绣布,就平添了几分妩媚和时尚。一顶黑色的帽子,利用晚上时间在帽子上绣上一支傲霜俏丽的梅花,第二天总会有人问这么雅致的帽子哪里有卖?她很努力,只因她有新萍姐、刺绣老师和朋友在支持她刺绣。
阿孜古丽想要在家里腾出一间大房子,把心爱的绣品挂满整间房子,她一定会第一时间邀请她的汉族姐姐新萍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和幸福。
在传递中让感恩升华
家长,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无不感染和影响着孩子们的一言一行,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一生。
我的父亲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他与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有一种持之以恒的信念,弘扬社会正能量、真善美,对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永远热泪盈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那时,父亲经常拿着本子、钢笔下乡去采访,到老乡家一边唠嗑一边快速地记下一些重要采访内容。一次带着采访任务去了年事已高的司马义家里拜访,看见炉灶旁做饭用的柴火不多了,很有眼力见地赶紧帮忙劈了一堆柴火,又帮忙把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了。司马义很高兴,忙熬了香味扑鼻的奶茶,端了一盘香喷喷的馕请父亲吃。
父亲在退休前经常乐于助人,退休后,受职业习惯影响也总爱多管“闲事”,牺牲休息时间义务帮别人修改稿件,写材料;扔自家垃圾时顺手也帮左邻右舍扔一下……其中有件小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燥热难耐的傍晚,我和父亲要去超市采购。走到红星西路涵洞的时候,遇到一位小商贩正吃力地蹬着满载水果的三轮车上坡。父亲看见后二话没说,把手里提着的东西顺手就塞到了我的手里,三步并两步赶上前去帮忙推车。正在卖力蹬车的小贩感觉到了上坡没有那么吃力了,反而有些轻松了,他一回头便看到了正卖力帮忙推车的父亲,满脸疑问地看了父亲一眼,扭头又继续蹬着三轮车上坡。“老乡好!”父亲满脸笑容地和他打了声招呼,也继续埋头帮忙推车,上完坡之后是一段相对平坦的路了。我看了看渐行渐远的三轮车,再看看气喘吁吁的父亲,调侃道:“那位老乡忙着去卖水果忘说谢谢了,我替他对您说声‘谢谢’!”父亲哈哈大笑道:“帮一把是举手之劳,我心里很快乐啊!”记得那一年,父亲60岁。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我对女儿说:“爱的故事像星星一样多呀!以后慢慢讲给你听。”此时,窗外,秋意渐浓,丰收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者简介
管仕红: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哈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密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民间艺术指导顾问;1997年开始在国内各类文学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60余万字,《三道岭,寻觅“思念”的车牌》等多篇散文入选《笔说哈密》;《沪上,疆爱》入选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作品集《边月满西山》;《最流连,月亮地村烟火人家》入选《木垒印象》;《天山的雪莲哈密的瓜》《穿行在丝路上的大枣情》等散文入选援疆读物《黄河天山共明月》。
供稿 | 伊州作家协会
编辑 | 王茜璐
责编 | 周锐
审核 |
倪艺卿
查看原图 7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