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打精气神的“顺风旗、弓箭步”,到唱念做打俱全的原创微京剧《精卫填海》……日前,瑜音社京剧小科班在今潮8弄的“有戏堂”迎来第3个开放日。首批进入小科班学习的京剧娃娃经过三年学习,登台演戏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他们的真挚表演让站在侧幕把场的师长欣慰,也让台下的家长泪目。
开放日的成果展示按学龄,从基本功到剧目展演,坚持的力量,从一招一式里就能看见。校长王珮瑜感慨:“虽然他们将来未必人人都会留在京剧舞台,但国粹的美和传统戏曲的精气神会留在他们的骨子里。而他们中哪怕有1/10或者1/100能走上专业道路,成名成角儿,也是我们为京剧人才培养做了一份贡献。”
原创微京剧《精卫填海》改编自《山海经》中同名小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溺水后化为精卫鸟,立志填平东海。精卫抱着“有朝一日要填平东海”的誓愿日日衔石,狂风暴雨或是波涛汹涌都没将她击倒,哪怕她一度力竭生命垂危,也未曾动摇她的信念。直到那日意外发生,精卫在渔夫父女的帮助下得以脱险。
作品紧贴小学语文教材,却没有照本宣科演绎故事,而是由“填海”这件事引发的后果展开想象,引发孩子思考。当面对救命恩人的质疑——若填了东海,渔民何以为生?精卫才试着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填海”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另一种伤害,这使得她最终放下执念。
白铠甲,红绒球,海浪旗,渔夫帽……舞台上,孩子们穿上特别设计定制的斑斓戏装,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在舞台“复活”。《精卫填海》以多元视角探访远古传奇,展现京剧虚拟表演带来的无限可能。
微京剧《精卫填海》由小科班各届学员合作演绎,都不过是10岁出头的孩子,京剧学习让他们受益匪浅。剧中有段水旗飘扬的打斗场面,巧妙借用了京剧的传统程式,小学员用小科班所学的功法技巧、默契配合,演绎了一场场好戏,让台下掌声如雷。
“浪过潮平沧海碧,云开雨霁天地新。”台上小演员演得投入,台下小观众卖力喝彩,这动人的一幕让人看到了京剧的未来。受到台上小哥哥小姐姐的鼓舞,不少小观众参加了当日小科班的挖“角er”计划。
还在读幼儿园的周菀祺剪了个童花头,表情酷酷的。她登台亮相,笔划几下颇有气势。这是她第一次看京剧,评价“还行”“有点意思”。家里虽然没有戏迷,但击剑专业的妈妈告诉她“决定学就要投入”:“京剧是国粹,科班要练功,也是辛苦的。我们希望她能找到兴趣所在,通过坚持锻炼意志品质。”
和小菀祺一般大的还有吴悠,奶奶是戏迷,她从小耳濡目染,对音乐有与生俱来的感悟力。她穿着蓬蓬裙亮相,优雅地半蹲行礼。老师给她测了身体柔软度,并让她跟着吊嗓子,她懵懵懂懂但都顺利完成。问她更喜欢唱还是表演,她说:“我喜欢表演,姐姐的衣服很漂亮。”
犹记第一年开放日时,学戏不足半年的男孩,还只能展示跑圆场、拿顶等基本动作,如今,他们已能熟练驾驭“毯子功”“把子功”等完整套路,甚至在“枪小五套”直接上“兵刃”。女孩们则在舞台上显得更为柔韧、灵巧、轻盈,“三起三落”“站翻身”“虎跳”“乌龙绞柱”,尽显中国古典之美。
瑜音社京剧小科班开班三年多来,见证着京剧新生力量的拔节生长,也让人看到京剧之美的延续、传统戏曲的更迭。诚如校长王珮瑜所说,“传承传播传统文化之美”不是一句空话。“寓教于乐”也要“寓善于乐”,唱“忠义”之曲,行“仁善”之事,希望新一代能通过京剧领略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读懂从而珍惜传统文化瑰宝,更自信地立足传统、走向未来。
(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