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阻公仲交换土地,公仲则支持公叔政敌当太子,党争拖累韩国?

公元前330年,魏国公子景贾率军大举入侵韩国。为了抵御魏军,韩宣惠王派出韩明前往迎战。[1]韩明,又称“韩朋”或“韩倗”,出身于韩国公族。韩朋家族的氏为“公仲”,所以也常被人称为“公仲”或“公仲朋”。

这次交战,韩军不但强硬地抵挡住了魏军进攻,还奋力发起反击,追杀魏军直到到中阳(今河南郑州东南)![2]

图片

自三家分晋以来,韩军单独面对魏军时就从未取胜过;中阳之战的胜利,无疑是开创了历史。此后,公仲朋就因这次作战赢得韩宣惠王信任,开始执掌国政。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突然派出柱国昭阳率军去讨伐魏国。

楚国这次伐魏,倒也不是为了什么大事。魏惠王的儿子公子高在楚国作人质,楚人就想让他当魏国太子,以便将来更好地控制魏国。可马陵战败太子申被俘之后,魏惠王早就立公子赫为太子[3],怎么可能轻易再改立太子?见魏人不肯答应,楚怀王这才派昭阳前来讨伐魏国。

楚国伐魏,长期对魏国不满的韩国也想趁火打劫,派军去攻打魏国的蔷(今河南新安西北)。楚国大军已经让魏人难以应付,现在韩国再从背后偷袭,魏腹背受敌,可就真难以承受了。于是,公孙衍立即派出多名说客访韩,想劝说韩军撤退。

魏人成恢直接求见韩宣惠王,劝说道:“韩军猛攻蔷邑,楚军必然也会进军。魏国支持不了,必然会投降楚国,那么韩国就会陷入孤立而招来祸患,所以请大王停止攻蔷邑。没了韩国的威胁,魏人肯定会放心与楚交战,如果魏军战败,那它连都城大梁也保不住,哪里还能守住蔷邑呢?万一魏军战胜,军队也会极度疲敝,那时大王再攻打蔷邑就容易多了。”[4]

除了韩王,魏人还另外派人来游说韩国的另一实权派人物:公叔。公叔也是韩国公族,是韩王用来制衡公仲朋的另一位实权派人物。

图片

魏人毕长就对公叔说:“请不要真出兵,这样,楚、魏两国都会感激您的国家。楚国想拥立公子高为魏太子,所以想用军队来护送公子高返回魏国。您为何不让人去游说楚大司马昭阳:‘这次出战未必能胜,我愿替您派兵去攻打魏国。’然后,您又可以随便找借口不参战。这样一来,太子和昭阳、魏王都会感谢您。”[5]

不知道是哪路魏国人的游说起了作用,其后韩国果然没再继续攻打魏国了。

公仲朋率军出征,战胜了魏国;魏人游说了公叔之后,韩国就不再攻打魏国。虽然两人都是韩宣惠王颇为倚重的公族人士,但明显公仲功劳更大。因此,早期公仲更受韩重用,先行担任了韩相国。

公元前321年,公仲朋想促成韩、魏交换土地:韩国将黄河以南的土地,包括三川(伊洛之地)、郑国旧地、以及南阳(今河南南阳一带)等等都转交给魏国;而魏国则将上党一带的土地交换给韩国。如此一来,魏国将完全包围东、西二周,韩国也能将韩、魏二国的上党郡合并在一起。

如果这次土地交换能完成,韩国就基本摆脱了四战之地,外部竞争压力自然要小得多。由此,当政的公仲想竭力促成其事。然而,公叔却对此事坚决反对。可公仲正当权,公叔虽然竭力反对,却无法影响大局。倍受打击的公叔显得心灰意冷,一度想要出走。

图片

这时亲信史惕赶紧挽留公叔:“您如果出走,那韩、魏两国交换土地就一定成功。到时您就没有借口再回来,诸侯也知道韩国轻视您。所以,您还不如顺从公仲。韩国换得了北面的土地,就会对赵国构成威胁;魏国换得了南面的土地,就会威胁到楚国。您不如把交换土地之事告诉楚、赵二国,两国必然会担心这件事。赵国听说后,就会发兵守卫羊肠(今山西晋城南的太行山上);楚国听说后,就会出兵守卫方城(今河南方城东北)。那样,韩、魏换地一事注定就会失败。”[6]

最终,在楚、赵两国的强力干涉下,韩、魏此次交换土地的计划彻底泡汤了。

且不论公叔为何要反对交换,他借助外部势力来解决韩国内部矛盾的做法,已经有出卖国家利益的嫌疑了。

在内,有公叔掣肘;在外,秦国强势崛起、楚国又频繁入侵中原。如此复杂的背景下担任相国,其实并不是什么美差事。为了保全韩国,公仲朋不得不在多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却难以面面俱到,时常失信于诸侯,这也让他受到东周其它诸多国家的排挤。[7]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甘茂攻打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意图“通三川,窥周室”。[8]

宜阳曾为韩都城,又是秦、韩边境上的重要城邑。公仲执政前,宜阳已被秦军攻陷过。为确保安全,公仲当政后在宜阳大兴土木,修筑了方圆八里长的城墙,向城内派驻了十万兵马,还囤积了够用数年的粮食。[9]为防秦军第三次攻破宜阳,公仲确实大费苦心!

然而,秦军的强大却出乎众人预料。在甘茂指挥下,秦军最终又一次攻克宜阳,实现了秦武王“通三川,窥周室”的梦想!

图片

宜阳一丢,长期执掌国政的公仲朋威望大跌,逐渐失去了公室的信任。更何况,韩宣惠王早已去世数年,此时已是韩襄王在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此后公叔慢慢取代了公仲,开始执掌国政。

随着韩襄王渐渐年老,韩国立太子之事就显得尤为迫切。在韩襄王的众多儿子中,伯婴与几瑟两人最得人心。没有意外的话,这两人其中一个将成为韩国太子。此时,公叔所支持的正是公子伯婴。然而,公子几瑟长期在楚国做人质,所以赢得了楚人的强力支持。此外,秦昭王继位之初,正与楚国交好;在楚国推动下,秦国也支持几瑟当太子。有了秦、楚两个大国做后盾,公子几瑟当太子的呼声也颇高。而公叔长久以来的政治对手公仲朋,不用说,自然成了几瑟的支持者。

这样一来,几瑟与公叔两人就成了势不两立的政敌,两人一度到了生死相搏的地步。

就在韩国太子之争进入白热化之际,公子伯婴却意外先去世了!最强竞争对手去世,公子几瑟几乎就铁定成了太子。

可在关键时刻,公仲朋却使出了昏招。

因为害怕楚国扣押几瑟来敲诈勒索,在旁人劝说下,公仲先求魏襄王出面,提议立公子咎(gāo)为韩太子。然后,公仲再以此为由,催促楚人尽快放几瑟回国——否则韩国就要立公子咎为太子。[10]

伯婴与几瑟争太子期间,公叔就与几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因此,公叔绝不允许几瑟回国做太子。在接到魏襄王立公子咎为太子的请求后,公叔顺水推舟,就力促韩襄王将公子咎立为了太子![11]

图片

公仲与公叔的这场内斗,以公叔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从韩宣惠王到韩襄王,公仲与公叔的权力之争就从未中断过。两人斗争过程中,还时常借助外部势力——这自然给韩国带来了更大的伤害。然而,韩国的衰落,是否就是因公仲、公叔两人的长期党争造成?



[1] 古本《竹书纪年》

[2] 战争过程参考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3] 《史记·魏世家》

[4] 《战国策·魏策二》“楚王攻梁南”篇。

[5] 《战国策·韩策二》“襄陵之役”篇。

[6] 《战国策·韩策二》“公仲为韩、魏易地”篇。

[7] 《战国策·韩策一》“公仲数不信于诸侯”篇

[8] 《史记·秦本纪》

[9] 《战国策·东周策》“秦攻宜阳”篇。

[10] 《战国策·韩策二》“胡衍之出几瑟于楚”篇。

[11] 《史记·韩世家》

——完——

作者 |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湖南

图片 |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