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在发病后4.5小时窗口期,再通血管至关重要。近日,勃林格殷格翰与中国卒中学会共同宣布就“BOAT行动”达成合作伙伴关系。依托这一项目,双方计划在未来携手提升中国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水平,重点着力于提高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应用率,从而降低卒中致残率。
据悉,“BOAT行动”即在通过颅脑影像技术革新(B)、加强卒中救治体系组织化(O)、发挥人工智能在卒中救治中的应用(A)以及加速新的溶栓药物和器械的应用(T)等四个方面,逐步提高我国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行动:时间就是大脑,卒中需在4.5小时内开通血管
急性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数据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病例的69.6%-72.8%。根据《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发卒中394万例,卒中患者达到2876万例,卒中死亡人数为219万例。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卒中疾病负担呈现增长态势。
缺血性卒中救治的关键在于及时开展再灌注治疗,即在发病后4.5小时窗口期内通过药物和器械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防止脑组织进一步损害,降低患者致残率或残疾程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推广急诊卒中单元等组织化卒中医疗体系的建设,我国卒中患者的救治时间已大幅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率也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目标:每年减少因卒中致残人群43.5万人
在《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卒中中心均开展静脉溶栓技术。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建立胸痛和脑卒中“急救地图”,切实提高救治效率。在此背景下,中国卒中学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23年底发起“BOAT行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教授指出,首先,加强临床研究,各地开展一系列针对性临床研究,发掘溶栓治疗在卒中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潜力,惠及更多卒中患者和家庭。
其次,为中国国家卒中登记队列研究提供支持,持续记录并监测我国卒中总体发病和治疗情况,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未来进一步推动我国卒中治疗的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撑。
再次,为加大急诊卒中单元合作网络的普及,在更多地区铺开急诊卒中单元模式网络,以期全面提升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可及性,让更广阔地区的卒中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治疗。
最后,依托卒中综合培训中心等项目,持续为神经内科医生提供系统性的卒中培训,促进卒中领域学术交流和医学发展,为“BOAT行动”的推进提供人才储备。
王拥军教授希望,通过“BOAT行动”,到2030年实现国内所有二级及以上可收治脑血管病的医疗机构全部开展静脉溶栓治疗,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比例提升到80%,动脉取栓治疗率提升到30%,每年减少因卒中致残人群43.5万人,确保再灌注治疗的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文 | 记者 张华
图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