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第27届亚太区域会议精粹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第27届亚太区域会议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2024年会”于10月26日在西安落下帷幕。本次大会以“参与、合作、进步”为核心理念,围绕老龄化、痴呆及相关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本次大会共有25场专题论坛和发言交流、共计140余项报告以及100余篇壁报展示,不仅涵盖最新学术前沿进展,还包括了照护者支持计划、社区行动、法律支持等实践内容。“最美领读者”特邀请大会执行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屈秋民教授,就大会亮点、学术进展等热点话题进行领读,以飨读者。

图片

↓↓点击视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痴呆防治计划,就是现在!


国家阿尔茨海默病协会首席执行官PaolaBarbarino女士带来了《全球视角看痴呆》的大会主题报告。Barbarino女士提到每三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人进展为痴呆;全球每年痴呆相关总花费约为1.3万亿美元,预计在203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2.8万亿美元;全球痴呆患病人数预计也将持续上升,将从2019年的5500万人增长到2050年的1.39亿人。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WHO(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各国都需要积极采取相关行动计划。其中国家层面的痴呆计划包括诊断和诊断后支持、提高公众意识和对抗病耻感、医疗保健专业培训、风险防控、跟踪患病率和发病率数据以及为药物突破做好准备等。Barbarino女士还分享了《2024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1的部分结果,并针对这些结果提出了三个建议,包括:公平和包容的政策从国家痴呆计划开始,提高公众意识的运动需要改变并包括改变行为,以及要纳入亲历者声音。
最后Barbarino女士对中国政府在2020年启动全国痴呆防治计划,以及引导全国人民重视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表示感谢!
图片左图:Paola Barbarino女士;右图:田金洲院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金洲院士代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重点项目组带来了《健全痴呆防控体系,筑牢国民健康基础》的大会报告。田院士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即将到来,预计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峰值将达4.87亿,占总人口34.9%2,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国家重大需求,而“失智”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健康问题。“失智”照护负担动摇了社会稳定的家庭基础,调查显示每1名痴呆患者平均需要1.7名照料者,且照料者患失眠和焦虑比例高达87.7%和32.1%;“失智”患者年平均花费更是占全球花费的4.8%2,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中国,目前还存在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缺乏、基层漏诊率高、专科人员和技术平台配置不足、药物研发滞后、保险制度缺乏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目前核心工作包括:1. 建立应对“失智”问题的部门协调机制;2. 健全应对“失智”问题的三级防控体系;3. 加大应对“失智”问题的科技支撑力度;4. 完善应对“失智”问题的政策制度保障。这也将是推进中国老龄化“失智”问题全过程防控体系建设与布局的重要任务。

中外交流,畅聊认知障碍前沿进展


10月25日下午“认知障碍诊疗进展”分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屈秋民教授担任主席,甘肃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张巍教授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肖艳教授共同主持,共邀请了国内外5位讲者交流分享,共同探讨认知障碍最新研究和临床管理。
图片左图:屈秋民教授;右图从左到右:张毅教授、张巍教授、肖艳教授
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Lutz Frölich教授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新的疾病修饰治疗的临床应用》。Frölich教授提到,抗Aβ(β-淀粉样蛋白)疗法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对于欧洲医疗保健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即使是高收入国家也没有做好及时提供AD(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服务的准备,再加上供需失衡导致患者需要等待数年时间进行筛查,这势必会限制患者接受疾病修饰治疗3。因此为了保证抗Aβ疗法的广泛应用,需要在初级保健机构提供可靠的AD诊断手段,并确保针对性转诊至专业中心;另外在与患者以及家属讨论抗Aβ疗法时,需采取共同决策的方法,尽可能详细地提供该疗法有可能地获益和风险以及可能的替代治疗方案;在治疗中心不仅需要匹配Aβ-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急诊服务、数据管理等,还需培训专业人员以便能充分处理ARIA(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商慧芳教授,她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物标志物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报告。商教授团队发现AD常见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包括Aβ、p-Tau、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fL(神经丝轻链蛋白)与PD(帕金森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相关,尤其是与PD的认知相关;基于血液的AD生物标志物可预测PD疾病的进展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基于血液的AD生物标志物在PD的鉴别诊断、疾病进展监测和亚型预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沈璐教授报告主题为《变性性痴呆的分子诊断与遗传学研究进展》。沈教授介绍,CI-MDCNC(中国认知障碍多中心数据库与协同网络)成立于2018年,由湘雅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管理,目前全国已有12个分中心参与。该数据库共收集了4278名认知障碍患者的数据,在CI-MDCNC队列研究中,除了常见的突变类型外,WGS(全基因组测序)还能检测到其他罕见突变,从而有可能发现AD的新型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结合分子探针技术对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准确的分子亚型分析,将进一步阐明变性性痴呆的分子和病理机制。
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章军建教授带来了《综合风险因素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报告。VCI(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众多,包括血管、基因、个人等,既往也有很多常规的风险评分模型,其纳入的风险因素和计算方法各有不同。章教授提出,我们需要研究多种风险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其对VCI事件的累积影响;此外还需加入新的风险因素,改进评分模型;并利用AI(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新的风险评分计算方法。最后章教授也分享了他们团队开发的一个多模态深度学习框架,该模型仅包含两个神经影像特征和六个临床特征,在内部和外部验证中均表现出色4
最后,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瑾教授带来了《阿尔茨海默病管理的临床获益》。王教授介绍了神经保护与疾病修饰之间的关系,以及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新药开发的进展。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管理,王教授强调不同阶段患者的临床需求各不相同,同时也要整合患者、照料者和临床医生的不同视角,在早期利用疾病修饰疗法减缓疾病进展以及在中晚期使用美金刚和胆碱酯酶抑制剂等经典药物延缓临床恶化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图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Lutz Frölich教授、商慧芳教授、沈璐教授、章军建教授、王瑾教授


结语


在两天的学术盛宴中,我们聆听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声音。有痴呆患者的照料者为大家分享自己近10年的照护生涯和心路历程;有护理人员分享患者提前护理的计划意向以及长期护理的生活质量;有精神科医生分享老年焦虑抑郁,以及BPSD(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管理;有中医大咖介绍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药的应用;有各国代表介绍iSupport(世界卫生组织认知障碍照护者在线课程)的实施和推广;还有建筑学教授和律师等跨界人士介绍痴呆患者的家居改造和财务管理等。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期待未来能与全球各界人士再聚首,共话痴呆防治!



专家寄语


屈秋民教授: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亚太会议是ADI亚太成员国的一大盛事,本次会议是继2012年在北京举办之后,时隔12年再次在中国举办。本次会议涵盖了ADI亚太地区所有成员国,总参会人数近700人,其中来自海外和港澳台的专家同道近100人。本次会议由于其国际会议的特殊性,在筹备阶段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会议的审查、非政府组织的注册以及国外专家参会的审批流程等,最终在解恒革主委、王华丽教授、孙永安教授的统一领导下,以及西安交大一附院马现仓院长和韩建峰院长的大力支持下,会议圆满成功,也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

本次会议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其独特优势:首先本次会议是真正通过教育部审批的国际会议,邀请到了亚太地区近100名认知障碍防治方面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其次本次会议内容覆盖面广,涉及认知障碍防治的方方面面,包括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识别、痴呆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病机制、治疗进展、人工智能等。尤其是涵盖了痴呆患者的照料、社会支持、医保支持等内容,更加关注认知障碍患者的全面管理。

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中国痴呆防治任务的严峻性:我们要提升全社会对于痴呆防治的关注,加强痴呆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其次社会各阶层也要支持和理解痴呆患者及其照料者;最后要关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痴呆防治的效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我相信在全国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做好痴呆防治的各项工作,从容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最后对关心和支持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同道表示衷心的感谢!

专家简介

图片

屈秋民 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名医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副会长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副主委

  • 国家认知障碍疾病诊疗能力建设项目培训专家

  • 西北hhc认知学院院长

  • 西北帕金森病防治联盟组长

  • 研究方向:认知障碍及帕金森



参考文献

2.“2021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Alzheimer's & dementia :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vol. 17,3 (2021): 327-406.

3.Lutz Frölich.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new disease-modifying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Presentation at ADI conference 2024

4.Fan, Fan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modal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for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diagnosis.” iScience vol. 27,10 110945. 13 Sep. 2024


视频审批编号CNSM-0583;文稿审批编号CNSM-0584;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