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定于这天,是源于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等24位新闻记者成立了爱国新闻工作者统一战线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集团采编人员和全国同行们一样,共享“记者”的光荣与梦想,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致敬,激励自己奔赴时代前沿、报道火热一线、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上午,荣获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的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杨川源,在北京召开的颁奖会上,领到了中国记者最高奖的奖牌。本号今天分享她的职业体悟——《记者,是找答案的人》。
记者,是找答案的人
杨川源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范长江先生,用一生追寻着新闻事业与时代同频的答案。作为新时代的记者,我们的职业答案是什么?
23年来,无论山区、海岛、田间地头、雪域高原,我找答案的办法只有一个:蹲。蹲下去,我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尝到了溪流的甘甜,看到了平凡的闪光,听见了群众的心声,感知了时代的召唤。蹲下去,扎根基层,扎根人民,让我找到了答案。
01
答案就在急难险重的第一线
当记者要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充分化作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热爱。台风、滑坡、疫情,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冲在一线,报道真相,是承诺,更是使命。
冲在第一线,需要胆量,更需要能力。
2016年在浙江“9.28”丽水苏村山体塌方救援的雨夜里,我跳下堵在路上的采访车,徒步挺进第一现场。与救援队伍连续三天三夜,与时间赛跑,摸爬滚打在老鼠乱窜的泥石流废墟上。在救援黄金72小时中,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几次预警,可我深知,越是在危难关头,记者越是不能偏离新闻第一现场核心区,离开就会带来猜测、惶恐,甚至谣言。我与团队咬紧牙关,像钉钉子一样坚守救援现场,连续开出二十多场直播,让公众通过镜头看到了一次次细之又细的生命迹象探测,一次次惊心动魄齐心协力的救援挖掘……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合力,直到虚脱在一线……
那三天三夜,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意志力、能力和体力的磨练。让我相信,坚持为了奇迹,坚持会有奇迹。
冲在第一线,需要决心,更需要耐力。
连续19年我都冲在台风报道的最前线,目标只有一个:要和他们在一起。
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正面袭击台州,临海全市被淹,断水断电。内涝过后,大量垃圾滞留发臭,社会爆发了前所未有的负面情绪。得知情况,连续出差11天,刚刚从抗台一线撤回的我心急如焚,重返灾区。
7天7夜里,我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在《浙江新闻联播》中连续推出灾后重建系列蹲点日记,夜以继日地记录下了重建家园中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深夜驰援垃圾清运的各地志愿者;吃着降压药打响垃圾清运攻坚战的社区女书记方华芬;坚守被淹车库,协调车辆转移的落泪女干部等。在真实与真情的记录中,报道凝聚起了强大的正能量,谣言与负面情绪迅速消退,团结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这场“闪电战”,让我更坚定了以“危难险重”切入,倒逼蹲点报道“时度效”,赋能基层治理的“关键一招”。
在2022年12号台风“梅花”中,宁波余姚三七市村受淹严重,整村群众被困。在村口,面对齐腰深的浑浊洪水,民兵连战士建议我上船进村,正在这时,村里有两位大姐趟着没到胸口的洪水走了出来,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村里的暗沟……那一刻,我决定把皮划艇有限的空间留给救援物资,和战士们一起趟水进村。
老乡们吃的苦,受的困,作为蹲点的记者决不能逃避!那天,当被困的老乡们看到有省台的女记者趟水进来,眼神里充满了信任与点赞。我们以最及时的蹲点报道,推动了三七市村排水困难的解决,也让干部群众看到了女记者的倔强与勇敢。
冲在一线,需要立志,更需要忘我。
2020年初,疫情如战场,面对谣言带来的惶恐,我主动申请放弃专访视频对话,连夜挺进浙江疫情最严重的温州,下决心把“蹲点+专访”钉到感染风险最高的温州六院和大型开放式社区。那十天,是我与疫情最近的十天,也是感受生死最真切的十天。
在温州六院重症监护61号病区,我记录了医生护士的第一次交接班;记录了申请延期的二孩医生爸爸;记录了瞒着父母,放下2岁女儿报名上一线的护士周爱珍;记录了90后护士王阿静的15篇病区日记……还记得王阿静在其中一篇中写道:当我开始一层层地戴好防护用品后,马上就觉得呼吸比之前费力了,护目镜也开始起雾,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进隔离病房的决心。那十天,我见到了无数这样的“他们”:反复做工作嗓子哑掉的基层干部、志愿者,送来热气腾腾水饺的居民阿姨……他们都是会发光的人,当记者就是要“与你同在”,用“了解”消除“误解”,用“理解”消除“隔阂”。
一次次“攻坚战”“闪电战”,锤炼了我的胆量,更磨炼了我的意志。当记者就要以过硬的作风与本领,让干部群众更信、更暖、更有劲。
02
答案就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
当记者要做改革发展记录者,更要做参与者和推动者。
只有“干”在第一线,与改革发展同频,才能在宏大的时代主题中,找到冒热气、带露珠的基层落点。我主创的《“并村”之后》《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数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场监管局:“闪电速度”的背后》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在改革发展一线“干”出来的。
2019年,我抓住基层治理改革“并村”之后的矛盾“窗口期”,扎进浙江并村数量最多的温州永嘉县,连蹲8个村。听不懂温州话,我就一点点猜,一点点磨。面对误解与拒绝,我就干脆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讲见闻,唠发展。硬是从繁杂的乡村日常中,挖掘到了“一根水管、一片鸭棚、一条山路”背后“并人、并心、并事”三个典型矛盾,直面问题找方法,有效凝聚了基层治理改革的共识。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也是我跨越“浙黔”两省,跟踪记录支教校长陈立群的第三年。在陈校长即将返回浙江前,我带领团队再次向着贵州大山深处出发,在瓢泼大雨中,捕捉到了苗寨孩子们喊出的真挚请求:陈爸爸不要走!记录下了陈立群坚定的回答:即使拄着拐杖我也要来关注台江的教育!这“别而不别”动人瞬间,彰显了“拔穷根”的中国信念,也正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我与蹲点团队“好记者永远在现场”的业务追求。
2021年全国正在推进“数字中国”,浙江处在数字化应用落地的攻坚期。我迎难而上,直面“穿透力不够”“部门协同难”两大基层数字化改革典型难题,蹲点 8个月落地11个数字化应用的“改革黑马”——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改方法,改视角,跳出文件寻找改革与群众需求的连接点,刻画了打通163个服务事项,有效缩短办事流程的“企业在线”专班;挑灯夜战打通数据孤岛的“窑洞”专班等一批鲜活的改革者群像,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改革方法。报道一推出,在浙江全省引发热烈反响,我们以蹲点报道的“时度效”改革,回应了数字化改革发展的新需求,树立了“人人都是改革者,处处都有改革劲”的时代精神。
在这些鲜活灵动而又写满时代价值的新闻现场里,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当记者只有融入生活,才能传递理解,推动凝聚;只有融入改革,才能理解发展,推动进步。
03
答案就在融合发展的第一线
融合创新、切合时代是我敢闯敢试的动力源泉。“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绝不是把大屏的报道腾挪搬运到小屏再播一次。真实、贴近、一手资源的“蹲点报道”正是我们自信地站上融合传播主战场的硬核武器。明确优势,才能打胜仗!
为此,2023年我带领全省蹲点团队,积极总结新型主流媒体记者“深蹲”工作法,出版《在一起——来自蹲点一线的报告》,建立并推广“实战——理论——实战”闭环蹲点调研模式,带动省市县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做好一线深度调查报道,为融合传播夯实内容基础,坚定自信。
要“闯”,就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带头转文风、转作风。
主流媒体记者的融合传播转型,必须立足大屏,开拓小屏,大小屏深度联动。这需要一套全新的体制机制作支撑。
2023年3月在浙江广电集团上下合力支持下,我牵头开设了全国首个专攻蹲点报道、以记者命名的“川源蹲点工作室”,并首次在《浙江新闻联播》里开设了《川源蹲点观察》,开展“改变说话方式”改革,话题瞄准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重大改革,民生热点,先后推出了《三个“一号工程”》系列、《拼经济怎么“拼”?》系列、《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增”什么?》系列等上百篇文风新颖、主题鲜明的蹲点报道,受到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要“闯”,就必须直面问题,做行动派。
做了不等于做成了,做成了不等于做好了。为了进一步夯实改革阶段性成果,不断解决更深更难的基层融媒传播实操问题,2023年6月,我决定在已有川源蹲点工作室的基础上,强化精准抓落实,进一步在浙江全省十一地市,与各地宣传部、新闻机构共建“基层观察点”,撬动基层新闻传播力。
光有“点”还不够,还要倒逼大家真正干起来,我策划实施“地方联播提升工程”,要求基层观察点市县在“地方联播”中开设“蹲点专栏”。在实战中,推动“1+12+N”蹲点团队体系建设。从“一个强”到“各个强”,带动更多市县记者一心一意扎根基层,践行“四力”是我努力的目标。
要“闯”,就必须“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当下。我们每个记者都是改革的参与者,更是推动者。2023年9月带领团队创办新媒体专栏《一瞬间》,探索以“一瞬间”为触点的“大小屏”内容转化新方法。“真、短、快、活、强”的主流媒体理论传播短视频广受好评,并不断在改革实践中,总结思路与打法,有效增强了重大理论群众解读的传播力。现在,《一瞬间》已被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创新理论传播”项目扶持,更得到了中国记协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鼓励。
现阶段,川源蹲点工作室作为浙江广电集团深化媒体融合改革的抓手,正在加紧培养12个基层观察点的“一瞬间”观察员,第一批地方版《一瞬间》已上线。打造地方宣传IP,做强重大理论的群众解读,已经从“将来时”变成了“进行时”。
记者,是找答案的人。89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范长江先生的著作《中国的西北角》,他用事实展现的旧中国的民众疾苦依然触目惊心,他为民族存亡发出的悲愤疾呼依然直抵人心。扎根基层,扎根人民,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他向着人民走,向着民族危难走的职业选择,也更懂得了他说过的这段话:新闻是什么,它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而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就是竭力去求真相、寻真理、传真知。
理想信念可以穿越时空、跨越时代,对真理的追求可以启迪人心、凝聚力量。“做顶天立地的记者”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新时代对好记者的召唤。无论在什么时代,当记者都要到基层去了解生活,到困境里去锤炼意志,到改革里去寻找方向。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只有以扎根时代的视角,扎根人民的作风,扎根基层的本领,扎根融合的能力,才能扛起使命担当,找到记者这个职业的答案。扎下去,强起来!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来源:ZMG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