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足千年古城同安,看不尽景象翻新,道不尽沧桑巨变。
回顾过往,同安历史上曾商贾云集,繁荣富庶。再看今朝,同安这片热土上,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正在崛起,宜居宜业宜游富美都市正在成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多年来,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前沿,勇敢闯、大胆试。作为厦门跨岛发展主区域、主战场、主引擎的同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纵横驰骋,在两岸融合发展道路上同心同行,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迈步在新时代新征程,古老而又年轻的同安正奋力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美格农艺苗圃基地郁郁葱葱,数百万株植物在这里生长。
两岸融合发展 打造闽台种业“硅谷”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同安,不仅是厦门的城市“后花园”,还是两岸同胞交融、两岸产业共荣的“大花园”。
走进厦门美格农艺有限公司苗圃基地,鲜花争奇斗艳,盆栽造型精巧,枝头硕果累累,数百万株植物在这里生长。作为厦门最早专业从事台湾优良种苗引进的企业之一,美格农艺已在同安的土地上耕耘30多年,由台商陈琰熀交棒、传承到了二代台商陈秀瑜、陈岱明姐弟手中。
20世纪90年代初,陈琰熀发现厦门几乎没有大型苗圃企业,决定把台湾的农艺园林、景观设计经验带到厦门。于是,美格农艺在同安创办后,陆续引进了上千个品种的苗木、名优特果树,不仅扮靓了市民的家庭,而且美化了厦门的街头。
时光流转,如今同安种子种苗全产业链蓬勃发展,一座闽台种业“硅谷”正在崛起。美格农艺总经理陈秀瑜说,以前是把台湾农艺经验带到厦门,现在是常有台湾的景观设计师来到厦门“取经”。
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里,像美格农艺这样的台企不在少数,像陈秀瑜、陈岱明姐弟这样的“农二代”也不是个例。目前,产业园入驻台资农业企业30家,去年新增入驻7家台资企业,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300多个、台湾先进种植养殖技术50多项,台湾茄子、番茄等品种占同安区蔬菜种植面积近一半。
同安的沃土,种下了一棵棵苗木,孕育了产业发展的希望,更吸引了众多台胞前来扎根,开辟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天地。同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种子种苗为抓手,同安走在先行先试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路上,今后将积极开展对台农业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着力打造两岸种业聚集区,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贡献同安力量。
同安区体育器材产业蓬勃发展。图为厦门康乐佳运动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线。
品牌扬帆出海 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
小小同安,如何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的同安区,却是亚洲最大的健身器材制造出口基地。在这里,各类健身器材生产企业集群化发展,跑步机、划船机、动感单车等“同安造”纷纷走向海外。
厦门康乐佳运动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乐佳”)就是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佼佼者。在运转不休的生产线上,600多个品项产品从无到有,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康乐佳产品销量同比增长约30%。
从“品牌代工”到“自主品牌”,康乐佳笃定地走了20年。以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为导向,康乐佳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完善开发智能系统,如今拥有专利100多项,拥有全系列健身产品生产能力。
“同安区体育器材产业的聚合效应,帮助我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交付速度,这对产品出口很重要。”康乐佳负责人介绍,以工厂为中心,3公里范围内涵盖了钣金件、五金标准件、注塑件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企业,10公里范围内可实现70%的零部件供应,半小时车程就能完成大部分零部件采购。
品牌出海是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必经之路,更是众多同安企业拥抱机遇、拥抱财富的发展之路。金牌厨柜布局全球,今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买下一万多平方米工厂,并将在泰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保沣集团锚定海外市场,铝制易拉盖制盖生产线从15条增加到52条,去年销量超436亿片,产值超40亿元,其中海外销售约占35%。
眼下,同安企业出海抢订单拓市场风潮正盛。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打出政银企联动“组合拳”,在金融、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外资外贸企业搭建更高层次的对接平台,以优质的“益企”服务助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鸿基伟业生产线运转不休,成为同安区从“制造”到“智造”的重要代表。
改革浪潮涌动 产业升级高标准推进
在同安,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变革已经掀起,而在更深处,是一场从未停歇的全面深化改革浪潮。
一根重量仅2克左右的碳纤维辐条,却能承受超过350千克的拉力——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基伟业”)的产品不一般,传统金属辐条一般重量在4克至5克左右,只能承受约220千克的拉力。
有了这门“独门绝技”,鸿基伟业的碳纤维自行车车圈供应量占全球20%市场份额,稳居市场第一。这一成绩的背后,有着180多项国内国际专利的技术支撑,更离不开同安大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努力。
鸿基伟业自2007年成立,是同安工业集中区成长变迁的见证者。
这片约16平方公里的土地,昔日只是偏僻农田,如今已发展成为厦门乃至福建省的重要工业基地。截至2023年底,园区共吸纳企业5848家,拥有以家居卫浴、机械加工、汽车配件、纺织服饰等近20个产业门类。
时代变迁,改革浪潮持续涌动。同安工业集中区既承载着“工业立区”战略的重任,也面临着硬件设施老化、综合服务不完善等难题。为此,同安区打造“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成立工业园区运营服务公司,实现“政府+市场”共治,形成市场化运营和行政管理两驾马车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
在机制保障的基础上,同安区瞄准未来方向,大力聚焦新质生产力,持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激励园区企业“智改数转”。今年上半年,同安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118个,总投资6000多万元。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全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04个,总投资11.6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9.66亿元。
纵观同安,改革基因深植产业体系。如今,同安区正在加速构建“4+4+1”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家居智造、现代流通、食品与都市现代农业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持续迸发活力,新材料与新能源、高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文旅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茁壮成长,新经济产业发展潜能加速释放。
(文/厦门日报记者 林健华 通讯员 黄静怡 韩超 图/受访企业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