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支流,涉及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长沙市的23个县级行政区域,是名副其实的湖南母亲湖。
这是一个文化“活”的湖。“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成为独特的精神标识。古代有屈原行吟泽畔,杜甫登楼感怀,刘禹锡遥望山水,当代有丁玲、翦伯赞、周立波、周谷城、杨沫、康濯等家国情怀的联袂高歌,使洞庭湖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灵魂栖息地和精神家园。在风云激荡的历史大变局中,这些精神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这是一个生态“美”的湖。“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曾经何时,洞庭湖也因化工围江、乱采滥挖、以及过度捕捞等,遍体鳞伤。为“守护好一江碧水”,擘画洞庭湖保护与治理蓝图,近些年,湖南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纵深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23年,洞庭湖湖体总磷浓度下降为0.054毫克/升,与2017年相比,浓度下降51.78%。如今洞庭湖再现江豚微笑、麋鹿嬉戏、白鹭欢歌,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洞庭”正信步而来。
这是一个产业“绿”的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些年,洞庭湖地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3年,湖南提前两年全面完成工信部下达的45家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任务;超额完成2023年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目标任务,累计完成76家,三年完成五年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总任务(不含保留企业)的89.4%。同时,我们参与的、由国务院转发《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从发展绿色生态现代农业、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展望未来,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低碳绿色的环湖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这是一个区位“优”的湖。“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沃野千里,是我国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自古号称“天下粮仓”“鱼米之乡”。洞庭湖因其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长江之胃”。洞庭湖城陵矶是湘北内联四水、外通江海的第一港,是湖南通过长江与外界连通的“重要门户”。
基于此,由湖南省档案馆牵头,组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徐华亮研究员撰写《策论洞庭》一书。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钟君大力支持,叶建军、汤建军担任主编负责选题、论证、定稿,庄劲旅、李斌、刘琳波、言彦等,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策论洞庭》是《档案里的洞庭丛书》的一册,它以湖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从江湖平衡关系出发,纵深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保护与治理,保障洞庭湖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探索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新模式。该书吸收古往今来大家名家策论洞庭的绝美妙论、通江达海的美好愿望和忧乐天下的家国情怀。
“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楼水关系的基础在于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洞庭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晶莹夺目。这套丛书既立足于洞庭“水”,又不局限于洞庭“水”,涉及文化、地理、历史、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不仅是一个史料性的存在,更是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希望为广大读者了解洞庭湖的前世今生,共筑大美洞庭之美好未来,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