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8日),正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80周年院庆倒计时10天,仁济医院院史馆完成升级改造焕新亮相。
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表示,作为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家西医医院,仁济医院已走过180年历程,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术济世”的使命和担当是一代代仁济人的文化核心,希望全体仁济人能通过在院史馆的参观学习,传承“信仰之火”“创新之火”与“实干之火”,始终将“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放在心中,也希望院史馆的升级能向社会打开一扇了解仁济传承、体验医学发展、学习健康知识、感悟医者仁心的文化之窗。
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仁济医院原院长范关荣以一名“老仁济人”的身份发言,他说,了解、学习仁济的院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仁济医院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180年来,仁济人前赴后继,承上启下,秉承“仁术济世、精益于民”的传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仁济医院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基本建设,形成“四院一所”的格局,为医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院史馆里的每一件藏品、每一幅图片,都承载了一代代仁济人从医治学道路上的珍贵记忆,希望通过在院史馆参观。激励一代代仁济人接续奋斗。
画家吴介平向院史馆捐赠了其创作的、以仁济医院历史人物和故事为原型的“仁途济忆”系列画作14幅。这些画作已作为院史馆多媒体展项的插图展示,并被制作成明信片发行。
2019年12月6日,仁济医院第一次有了院史馆。当时的面积约275平米。2021年6月,院史馆被授予“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沪上首个获批此类称号的医院历史展示场馆,在医学史、党史和救灾抗疫史的展陈上富有鲜明特色。
2024年6月,院史馆迎来扩建改造。历经4个多月改扩建,面积扩至772平米,新馆共分四个大区,采用裸眼3D、全息数字人等高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展示穿越近三个世纪岁月长河却始终熠熠生辉的医者仁心。
目前,馆内陈列着两百余件与医院的历史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物展品。如仁济医院第二任院长、医学家合信(Benjamin Hobson)于清道光29年(1849年)至清咸丰8年(1858年)间编译的《西医五种》,由《博物新编》《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妇婴新说》《内科新说》5部书组成,是国内最早的西医学著作。该书在上海墨海书馆印刷,仁济医院免费赠阅,后传入日本。院史馆内如今展示了完整的《西医五种》,以及刻本(日本版)的《妇婴新说》和《内科新说》,还有仁济医院收藏的该书部分印刷版片(铜质,19世纪中叶)。
院史馆还展示了该院首位华人副院长、海归西医师牛惠霖生前使用过的手术器械和生活物品,还有患者赠送的牌匾、银杯、银盾。牛惠霖是当时知名的外科专家,曾经用精湛的医术两次为在战斗中受重伤的著名革命将领陈赓手术,使他免于截肢之苦。
院史馆还对老院门和大病房做了还原复刻,并在外中庭以门廊的形式展示了《仁济医德信条》。通过这些装置艺术,不仅增添了展厅的艺术感,更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到百年仁济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数字人”和裸眼3D技术的使用,则让全馆的科技感得到质的提升,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到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
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闵建颖是仁济医院新老院史馆的牵头人,她说,新馆相较老馆,脉络更清晰、内容更细化、手段更创新、展品更丰富,尤其是在院史馆功能定位上,不仅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做了进一步扩充与挖掘,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的手段生动展现百年仁济的红色基因和爱国情怀,还将医学科普的概念引入其中,在大器官移植的展区,包括肝、肾、心、肺、小肠、胰岛、角膜、骨髓移植在内的8种移植技术通过裸眼3D的形式向参观者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希望今后能成为面向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的医学科普基地。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图:受访方供图编辑:唐闻佳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