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我们一起走过 | “三联三化”共绘五美联大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党的旗帜下,呈贡区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们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携手广大居民共同打造温馨、和谐、美好的家园。

即日起,呈贡区委宣传部、呈贡区融媒体中心推出“75周年,我们一起走过 | 我们的幸福家园”特别策划。讲述社区党组织团结带领居民,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提升生活品质的生动故事,展现党员们在社区建设中的担当与奉献,分享居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乌龙街道联大社区充分发挥与驻地高校地缘相近、优势互补、目标契合、期望同向、科教资源密集,青年人才荟萃的优势,与驻地高校党团组织层层签订校地共建协议,以“共建、共融、共治、共赢”为目标,构建组织联建、队伍联合、阵地联用和公益化运作、专业化运营、项目化运行的“三联三化”社区治理模式,不断开拓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推动社区治理向服务尽美、人文善美、关系和美、治理共美、生活甜美的五美联大目标迈进。


组织联建
公益化运作
图片
图片

与高校12个党支部、团支部层层签订共建协议,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共建的出发点,将参与结对共建作为高校培养和考核党员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共同研究制定共建章程,明确各方职责,明确将社区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实习实践基地,将社会公益服务作为校地党组织的共同任务。高校党支部根据学科特色设定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知识讲座、科技普及、法律宣讲、健康教育等为民服务活动,并及时跟踪和评估,以服务群众的反馈作为检验共建成效的标准。依托社区党群服务驿站暨校地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公益化运行、情景化教学和实战式演练、社区发展治理调研等社会服务活动。

队伍联合
专业化运营
图片
图片

建立“人才活动日”制度,引入具有专业服务特长的高校师生成立社区名医工作室、保健室、心理咨询室、手机电脑修理室等多功能活动室。建立服务人才接单制度,制作身份二维码,通过扫码即可进行咨询或寻求专业化帮助。运用“党建+信息化”平台,传递社区声音,及时回应群众需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意见和想法,共同为社区发展治理出谋划策。每年由居民群众评选“先锋模范集体”和“服务之星”,由社区党总支表彰并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融媒体进行宣传。
服务联做
项目化运行
图片
图片

将社区志愿服务、文化服务、便民生活服务等19个重点服务领域作为共建项目。根据是否具有社会需求广泛性、现实需要迫切性、目标定位公益性、项目理念创新性、项目策划科学性、实施主体专业性6个方面的要求,确定最终项目并签订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实施后,社区负责对项目进行日常监管,按照实施计划和目标进行跟踪问效。高校方面由两位教师作为项目“指导老师”,指导团队完成项目的申报、实施及管理。在项目实施的终期节点,社区采用集中汇报答辩评估的方式对项目进行督导评估,衡量各项目是否完成目标和达到预期效果,并对亮点项目进行“评先评优”,颁发证书、积累志愿服务时长。

2024年,校地企为期6个月的项目实施周期内,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等共建单位的17支团队开展了包括中西药健康养生、亲子教育、扎染传统文化传承、环保节约行动、收纳整理、小小艺术家绘画课程等公益服务活动100多场,受益人群3000余人,有效回应和解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及问题,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三联三化”实施后,强大的专家、教师后援团不仅给社区带来了人力的支援、智力的支撑。他们站在各自行业领域,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出力赋能。截至目前,社区储备各类服务人才20余人,其中包括云南中医药大学熊磊教授、2021年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张文平老师、浙大管理学博士钱倩、严慧等多位专家学者。

共建活动充分发挥了“社区大舞台”的优势,使社区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实习锻炼、成长成才的机会,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提前积累社会经验。中医药大学的同学们在共治共建活动中结合专业知识领域和自身特长,开展推拿、按摩、脉诊、耳穴埋籽等特色中医药疗法、中医药知识科普等服务,不仅将自身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也为联大社区的居民打造了一个“家门口的健康讲堂”,逐步形成具有联大特色的共建公益品牌。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实践服务活动,打造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项目,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服务功能,丰富了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和社会实践,更实现了高校与社区的“双向奔赴”,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贡献了多元力量。


图片


来源 | 呈贡融媒 赵永刚 何春华
排版 | 秦佳丽

责编 | 包崇正 

编审 | 杨丽

终审 | 马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