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贵州走出,照亮了中国新闻事业!今天,记者节,我们铭记光,向往光,成为光!

今天(11月8日)

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

是时代的瞭望者,

是真相的追寻者。

他们在风云变幻中捕捉信息,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挖掘故事

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历史的脉搏。


我们致敬所有在时代中坚守真相的身影,

也铭记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们。

在中国的新闻事业中,

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是一名贵州人——谢六逸先生。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谢六逸创办了复旦大学新闻系

为中国新闻教育钉下"第一粒扣子"

他一生躬耕新闻教育事业

培养了大批新闻人才


他还创办了多份极具影响力的期刊

抗战时期,他以文反抗强权

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运动摇旗呐喊

却在日本投降的一周前,因病去世……


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

加入文学研究会步入文坛


谢六逸,原名谢光燊,字麓逸。

1898年出生在贵州的书香仕宦之家。

他5岁开始接受庭训(家庭教育),

13岁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读书,

谢六逸学习期间成绩优异名列前茅,

19岁便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

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科。


1920年,他以“谢六逸”之名在《新中国》杂志发表译作《欧美各国的改造问题》,后即以此名行世。

1921年1月,正在日本读书的谢六逸欣然加入了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等同在读书会小说组中。

从此,谢六逸投身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 

图片

谢六逸(左一)和鲁迅合影


创办复旦大学新闻系

为复旦新闻教育钉下"第一粒扣子"


1926年初,他被复旦大学聘为中国文学科教授,讲授西方、日本文学史。1929年,在他的建议之下创办新闻系。


谢六逸认为,

报刊与书籍一样有向大众

传播普及文化知识的职能,

若要改变新闻落后的现象,

必须破旧立新,

通过大学为社会培养输送

有责任感有专业知识的新闻人才。


如今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已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名声最大、名扬海内外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迄今已整整95周年。


图片

谢六逸题字《新闻世界》创刊号


在教学过程中,他创设的新闻系课程及设备标准,尤其是“史德、史才、史识”的“三史”原则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列为大学新闻系的准绳


图片复旦新闻系学生与谢六逸先生合照

办报创刊助力全民抗战


抗战期间,谢六逸是新闻界的领军人物,又熟悉日本情况,胡愈之便推荐他担任《国民》杂志总编辑,那时在白色恐怖统治下创办进步刊物要冒很大的风险。谢六逸在民族大义面前仍然义无反顾地接下了《国民》的编辑工作。

《国民》创刊后,积极宣传进步思想,主张抗战反对投降。为使刊物更加接地气为普通劳苦大众喜闻乐见,他还专门开辟了读者信箱适时解答民众救亡、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图片谢六逸曾担任《国民》总编辑

回贵阳养病以文反抗强权

在艰难中奋战到最后一刻 


由于上海被日本人占领,沦为“孤岛”,《国民》出版半年就被迫停刊。谢六逸于是离开上海转辗香港,1937年底,谢六逸携带家眷回到贵阳,继续从事着教学与办报活动。

  • 1938年,谢六逸在《贵州晨报》创办《每周文艺》。

  • 1941年,他们又在贵阳成立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贵州分会号召贵州广大文艺工作者拿起笔来,参加战斗。

  • 1942年谢六逸在贵阳创办文通书局编辑所,聘请苏步青、竺可桢、白寿彝等各界名流担任编审委员,出版百余部高水平书籍,使贵州出版业达到新高度,为贵州现代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1943年,谢六逸被举荐为贵州省第二届临时参议会委员,1944年被选为驻会委员、第三审查委员会(教育文化)召集人,他对贵州的教育事业积极建言。

  • 1945年,贵州省主席杨森推行“短衣运动”,下令组织“剪衣队”,满街去剪市民的长衣,闹得人心惊慌。谢六逸愤然撰文《对于“剪衣队”的意见》,批评此举“不免要扰民,这就窃为智者所不取了”。《中央日报》起初拒登此文,在作者亲赴报馆并在文末加注“文责自负”后方才刊出。

图片




谢六逸先生著作《茶话集》《摆龙门阵》等影响深远

谢六逸在贵阳住了七年,

也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七年。

茅盾在《忆谢六逸兄》中曾写到

谢六逸在贵阳的艰难生活:


“他神情确有些憔悴,家累太重,他很忙。兼职有五六个之多,每天在马路上奔跑的时间少说也有三个小时。”


茅盾最后一次与谢六逸见面也是在贵阳,老友重逢百感交集,他们庆幸劫后彼此还能够再次相会。

1945年8月8日,在日本投降的一周前,谢六逸先生在贵州省贵阳市因病辞世,殁年47岁。

噩耗传来,社会各界震惊,国民政府为他举办了盛大隆重的葬礼。茅盾、郭沫若、郑振铎、叶圣陶、蹇先艾等众多生前好友闻讯悲痛不已,纷纷在报章上撰写悼文悼词追忆先生生平,寄托哀思,茅盾连续撰写了两篇纪念文章,叶圣陶还特别作了一首名为《悼念六逸先生》的七言律诗。

图片

谢六逸先生一生淡泊名利,

在短暂的生命中,

其作品文字数量却超过500万言,

他在新文学、日本文学、新闻学

方面的成绩彪炳,贡献极大。


他还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

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运动呐喊;

他极富正义感,不畏强权为民请命。


图片


为传承谢六逸先生的新闻教育思想,2020年,贵州依托谢六逸先生的墓园,建设了贵州新闻文化亭廊,既可以传承谢六逸先生的新闻教育思想,也有了缅怀的依托。

谢六逸于风云变幻的时代,

为中国新闻事业奠定基石。

他以笔为剑、以纸为盾,

在家国情怀的担当中义无反顾。


如今,先生虽已远去,

但他留下的 “史德、史才、史识” 的信念,

是新闻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今天,记者节,

在这个属于新闻人的节日里,

致敬每位奋战在一线的记者同仁。


时代风云中,

我们坚守谢六逸等前辈的信念,

共同接力新闻理想的火炬,

向往光,追寻光,成为光。


多彩贵州网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人民网、北京日报、爽爽贵阳、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等

编辑:张   迪

编审:安轶伦

审签: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