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血泪,总在画卷外——《浮粱店:湘水流沙》简评

索文君的新作、长篇小说《浮粱店:湘水流沙》读起来有一种很“杂糅”的质感,不太像一般“纸面上”的小说,文字仿佛自带声、光、味,一时好似聆听说书人在你耳边舌灿莲花,一时又好似观看一卷长长的浮世风俗画,众多江湖儿女的人生在画面上徐徐展开,又徐徐消亡。小说全篇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反复切换,主人公视角一镜到底,夹杂长沙俗语土话,内中却蕴含雅意,经得起长久回味;虽说故事精彩热闹,读完之后,人心里却弥散着一股深深的静气。

图片

《浮店》以百岁老人卢磊一的视角,引领读者去到晚清王朝即将覆灭时的长沙街市之间,去看时代的风云激荡,凡人的歌哭沉浮。这部小说并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一条固定主线推动情节发展,而是像一盘由各色故事构成的“珠子”,由一根暗线串起,散而不乱,历历分明,不动声色地缓缓推进。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看这些故事,读者就会犹如置身茶馆听书,消闲半晌,不时地“拍案惊奇”;但若是沉下心去细品,又会发现,这些故事实际上虚实交错,好比一匹织锦,“经线”是市井传奇,“纬线”却是历史真实——作者以俯视的视角,将这些真实的历史投射在人物身上,因此便将深刻的宿命感赋予了每一个众生。这其中,不知浸染了作者多少的理解和慨叹!

“浮店,就在半湘街上,是我开的,我叫卢磊一,是个老不死的,阎王爷把我忘了。”文章从这一句起慢慢道来——这是一句简洁沉稳的话,暗示着作者笔底的耐心和笔力的雄健。事实也确实如此,叙述看似平淡琐碎,仿佛无限铺陈着百余年前长沙城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块招牌、每一个景致,以及各色风物小吃,细致得可以一直数落到一滴麻油、一撮茶叶里去。但这样绵密的铺陈里,实际又暗藏着“刚骨”: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毫不含糊,当断则断,切口干净。

除此之外,作者深入史学所得的底蕴,常借人物的口,不着痕迹地表露出来。比如大众往往认为,晚清时期,中国人民的悲剧全都缘于“洋人的坚船利炮”,但在《浮店》里,作者却让陈作新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革命者沉痛地叹出:“没有洋人,百姓也不见得多好过,纵有官绅,百姓也不见得过得好。知苦难者才能救苦难,天下皆暗,要自己点灯。”

类似这样的“金句”,在书中比比皆是,无不彰显着真实的人生三昧,总是让读者不断感到“被戳中”。

在《浮店》中,与故事并重、强烈感染着读者的,是文中细细描绘的各色美食。索文本就以美食作家著称,描绘食物、让食物的形色味道借着文字跳脱出来,是他最擅长的事。《浮店》中的饮食几乎遍及每一个章节,从简陋的苕丝饭到热腾腾的芋头蒸排骨,从一碗素面到华丽的椒蒜溜猪肝,索文全都一丝不苟地耐心写出来——简直就像有人在眼前做给你看、吃给你看。像我这么没出息的读者,看了没几行,不争气的口水就顺着嘴角往下淌了。

但其实,索文并不是为了写吃而写吃。《浮店》里的每一样物都深刻表现着人物的境遇和生活,人是市井人,菜是家常菜,二者紧紧贴合,没有丝毫错位。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在索文笔下,那些纸上众生,则因日常饮食具充盈了骨血,有了一口热乎气。

《浮店》的故事,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故事说到最后,一个时代繁华落尽,主人公还不知道自己的故事将会怎样延续下去,但作者却已将那故事背后的沉重事物置于画卷之外——百年光阴如同野马尘埃,风云变幻,一代代人在大地上生生死死,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但隔着时间的帷幕,他们的生命情感依然鲜活如昨,让我们在掩卷之后,仍然能长久地感知到他们的血泪和悲欢在天际飘散。

文| 蔚蓝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