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重要招牌,人们常说,如果不知道吃什么,那就去吃火锅吧。滚烫的锅底,五花八门的菜品,丰富的口味层次,时刻撩拨着食客的味蕾。同时,火锅又是一道包容度极高的菜肴,各地有各地的吃法,在大江南北,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01
重庆 :麻辣鲜香的牛油火锅
若要细细追寻,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重庆火锅”,其真正流行起来不过才三四十年时间,饶是如此,它早已以热烈而强势的姿态,挤入一代人的饮食记忆中:麻与辣交织成强烈的神韵,鲜与香凝聚为独特的风姿,舌尖轻触,先是辣的热情拥抱,后与麻的细腻摩挲,辣与麻相互追逐,激荡出无穷的回味。“麻辣鲜香”,正是重庆火锅风靡全国的名片。
重庆火锅的奥秘就藏在一锅沸腾的红汤之中。夏季酷暑湿热、冬季阴冷潮寒的巴渝之地,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放大了香料的药用功效:川椒开胃健脾,豆豉消食化滞,老姜味辛性温,祛风散寒……在唤醒味蕾之余,种种香料又被寄予“祛湿”的厚望,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饮食选择。于是,干椒炽烈狂野,花椒酥麻桀骜,豆瓣酱深沉浓馥,在火锅中慢慢熬至油润而不腻口、辣劲而不燥舌,汤波沸腾中,吟唱出独属于山城的舌尖史诗。
重庆人对于“辣”与“麻”的偏爱古已有之,自辣椒传入以来,食辣的习俗流传甚广。然而,重庆的麻辣火锅令人欲罢不能的关键,不仅是众多麻辣香料,“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如果把香料比作火锅汤底的主角,那么牛油则是辅佐与应和的灵魂配角,也是重庆火锅出奇制胜的最大底牌。相比于植物油,这种厚重稳固的油脂可以更牢固地吸附并释放热气,塑造了重庆火锅的精粹,肩负着风味传递与香气扩散的重要责任。它用独有的浓郁脂香升华底料的风味层次,以恰当的浓稠留住汤汁,将丰腴的芬芳填满食客们的口腔。在体验过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鲜香麻辣后,清汤火锅虽然别有清淡的风味,但总归相形见绌了。
重庆火锅虽是“草根”出身,但在20世纪40年代,作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的重庆,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来渝。当时,火锅尚未在中国其它地方流传开来,但在重庆,火锅已经是山城时尚美食的代表。诸多关于重庆火锅的奇闻轶事中,最为世人熟知的,莫过于郭沫若吟打油诗解重庆火锅。作为重庆火锅的忠实拥趸,他积极邀请过生日的剧作家于伶去吃火锅,为了向不懂什么是火锅的于伶推荐这道山城特色,郭沫若灵机一动,写了一首打油诗,将火锅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 :“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
02
贵阳 :千姿百态的酸汤火锅
如果用风味描述一座城,贵阳的关键词会是什么呢?是走街串巷的炊烟袅袅,是雨后漂浮在空气里的香樟花香,还是琳琅满目的酸食文化?
作为省会城市,贵阳的美食文化即是贵州的代表。多民族聚居的贵州,与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别很大。因为贵州本地不产盐,在古代交通不便时,盐是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奢侈品”。《贵州通志》称“贵州盐价,斗米斤盐”,一袋盐的价值竟与一斗米相当。因此,以其他方式获取盐分成为贵州饮食的必要内容。其中一种手段是辣椒。《思州府志》称“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贵州当地“天无三日晴”的山地气候,也使此地居民借由辣椒祛除湿气;而在辣之外,食酸也成为贵州人的偏爱。卤水通过发酵产生的大量硝酸钾和其他硝酸盐,可以补充人体缺乏的电解质,与辣味结合,创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酸辣美食:从腌制的酸汤酸食“醅菜”,到最近几年从苗岭大山中走出的“顶流”——酸汤火锅。
酸汤火锅堪称贵州之酸的精髓。其中最著名的是毛辣酸和米汤酸,由汤色分别被称作红酸汤和白酸汤。色泽橙红、酸辣交融的红酸汤火锅,既是初窥贵州人生存智慧的门径,也是贵州发酵技艺的精粹。这一碗汤底,是酸、辣、清新的交响诗篇——发酵的酸,来自夏末山野间的毛辣果,把这些小巧玲珑、酸味浓烈、果香馥郁的野生番茄,洗净切碎,拌以盐、酒,密封在土陶瓷罐,静待时光的淬炼与转化的奥妙;含蓄的辣,是糟辣椒的杰作,初秋辣椒红透时,将剁碎的辣椒与冰糖、白酒、精盐一同入坛腌制,待它褪去辛辣的锋芒,平添发酵的酸香;明亮的木姜子,散发着柠檬与香茅一般的清新,又蕴含薄荷的清凉,为翻滚的酸汤注入清新与激爽。
酸汤火锅的美味,来源于贵州广袤山地的风味原产地,也来源于在漫长生活中获得的灵感。不同于红酸汤多种味型的调和与浓烈,白酸汤以至简至纯的原料——米,成就别具一格的风味。稻米或糯米熬煮后的米汤,在活性酶的微妙作用下,经过时间的沉淀转变成酸。平静无波、清白透亮的汤色只是表象,轻尝一口,酸香便如惊涛拍岸,直击味蕾深处:酸而不辣,酸中带甜,口感如绸缎般柔滑,以简胜繁的纯粹更彰显食材的鲜美,是酸汤火锅不可或缺的底色。据说,在贵州的许多苗寨深处,都保存着历经百年岁月的白酸汤。世代相传的酸汤与酵母,是黔东南的美食图腾,也是贵州饮食文化的味觉传承。
现在很多贵州人家做酸汤,喜欢采用二合一的方法,将米汤酸与毛辣酸配合在一起,这样做出来的酸汤锅,飘逸出来一种复合酸香。此时,无论下肉、下鱼、下豆腐、下菜,一律酸香可口。
03
潮汕:大味至简的牛肉火锅
潮汕,从地理概念上指粤东的揭阳、潮州、汕头三市地域。潮汕人吃火锅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山家清供》记载“山间只有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斗供”,这大概是闽粤地区最早的“涮火锅”了。热汤中的肉片反复拨动,肉片色泽宛如云霞,因此,这种以汤灼熟薄肉片的吃法又得名“拨霞供”。
“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这描写“拨霞供”的诗句,也适用于牛肉火锅,只不过主角由兔肉替换为牛肉。受限于自然条件,潮汕地区并不产牛,大多数潮汕牛肉火锅店里那些看起来鲜美诱人、脂肪均匀、肉质细嫩的牛肉,其实来自云贵地区。
手切的潮汕牛肉轻薄均匀,在盘中排列得宛如艺术品,等待一场热汤的洗礼;蒸汽氤氲里,汤底与肉片首次相遇,汤水在文火的轻抚下泛起涟漪,肉片在涟漪中轻轻摇曳,逐渐苏醒,由鲜红转为深褐,表面的纹理也逐渐收紧,肉质变得更加紧实而富有弹性。只需十几秒的等待,肉片吸满了汤底的精华,又不至流失牛肉自身的原汁原味,此时从汤锅里提起牛肉,将它的生命定格在高光时刻,汤汁顺着肉片的纹理缓缓滴落,也在纤维间肆意流淌,送入口中,牙齿轻咬,肉片在舌尖上融化,释放出鲜美的肉汁,鲜嫩与汤的醇厚在口腔中交织。潮汕美食最讲究“大味至淡”,清汤锅底更考验肉本身的鲜嫩,美食老饕们坚持认为,肉牛屠宰后,四到六小时内上餐桌为佳,因此,在潮汕地区,基本上不超过八公里半径,至少有一个活牛屠宰区。
潮汕牛肉火锅里的另一位常客是潮汕牛肉丸。一颗合格的潮汕牛肉丸,既要细腻,又要有弹性,咬下去还得爆汁。而若想要达到这样的口感,需要新鲜的黄牛后腿肉、不吝成本的反复捶打,以及混合在肉糜里的巧思。提前冻凝,切分成几毫米直径的牛油,都成为关键。将牛肉丸放入锅中静待,一切都是值得 :牛肉丸与沙茶酱相逢,每一次轻轻舔舐,都是油脂间的再次碰撞,激发出双倍的甜香。潮汕牛肉火锅不仅是一场肉与汤的舞蹈,也是对食材的至诚礼赞,更是时间与火候的精妙平衡。
04
顺德:米香浓郁的粥底火锅
从伦教糕,到陈村粉,再到不胜枚举的各式粥品……米,在顺德人的餐桌上呈现出丰富的形态。顺德人对米的执着延展出惊人的想象与创意,因此打开了白粥和火锅的新大门:粥底火锅。用熬粥的米汤做火锅汤底,似乎无需花费过多心思,但有些讲究的顺德人还是自有方法。顺德自产的粳米、新米和泰国香米按比例混合,用一晚上的时间充分浸透,再熬煮几小时,待米粒融于水中,米汤浓稠醇厚,滤掉米渣,是一碗乳白透亮、顺滑绵香的极品粥底。
黏稠的粥水自带清雅醇香,又被依次入锅的食材赋予突出的鲜味。软弹饱满的贝肉携带波涛的低语,在粥底的温床中呈现出天鹅绒般的细腻;纤薄透亮的鱼片,在粥底浸润中留下轻柔的波纹,只需片刻的汆烫,鱼片的边缘如雨露中初绽的花瓣般微微卷起,色泽亦由鲜嫩的粉色变成玉润的莹白,在米香渗透下脱胎换骨。“沐浴”后的鸡肉,呈现出碎金般诱人的黄嫩,皮与肉达到了近乎分离的绝妙状态,慢慢咀嚼,紧锁的肉汁渗出,毫无肥腻感,而是带着田野的清新,在口中轻启关于鲜味的叙事。这些颗粒感和纤维感突出的食材,遇到粥底立刻变得驯服,鲜美被完全唤醒,并穿上一层纱衣,淡雅朦胧,幼滑柔顺,食物的吞咽也变得更加美妙和享受,从视觉到口感,粥底火锅都是中国人偏爱的内敛含蓄。
“猛火放,慢火浸”,粥底火锅保持着食物的原味,也增加食材爽脆利落的口感。容易软烂的娃娃菜,在粥底火锅中不改本色,温润而不失清脆;对火候挑剔的生菜,在粥底火锅中独具风情,似凝霜翠袖,柔韧而爽利。当粥水中已经汇聚了各类食材的鲜甜后,最适合配上青菜,在纯粹的米香和蔬菜的清香中品鉴极致的浓鲜和醇郁。百种滋味在粥底的衬托下愈发鲜明,如同乐章中跳跃的音符,又如诗行中铿锵的韵脚,轻拂舌尖,激起层层涟漪。在顺德,粥,已不仅仅是清晨独有的暖意,更是贯穿全天的温情飨宴。
05
文昌:有酒有醋的糟粕醋火锅
不是香水,但富有香水一般丰富的层次与极高的辨识度——偏酸的前调,微辣的中调,清甜的后调,还伴随着若隐若现的浓郁酒香,这便是海南特色美食——糟粕醋。
海南文昌市铺前镇,空气湿度高达87%,日均气温接近30℃,最适宜酒曲的生长,这里的渔民们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酿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 :蒸好的酒饭里放入酒曲拌匀,放入坛内密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微生物悄无声息地活跃起来,以食材中的养分为原料,施展转化的魔法。这场肉眼无法察觉的微观盛宴,使酒饭完成从酒精到醋酸的转换,不仅改变了食材的口感,更赋予它全新的风味,淡淡酒香夹杂丝丝米香,还混合着特殊的酸味。刚出坛的糟粕醋继续加水稀释,高温蒸煮,浓缩为乳白汤色才算合格,此时,再放入辣椒、蒜油熬煮,便酿成一道融合多种浓郁芳香的美味。
奶白的醋汤,鲜红的油花,金黄的蒜粒……它是日常的街头小食,也是沸腾的火锅汤底。与其他火锅一样,糟粕醋火锅也能容纳各种食物,但最为适配的,还是各类海鲜。酒香去除海鲜的腥味,激发出最质朴的鲜甜;酸香渗入贝类与鱼肉的每一寸肌肤,升华为萦绕在舌尖的鲜嫩。入口酸爽,入喉甘甜,清脆弹滑,独特的糟粕醋锅底将食材中的风味一一抽丝剥茧,把酸味、甜味、鲜味和香气,编织成丰富多彩的味觉图景。
许多人把糟粕醋称为“中式冬阴功”,这种认识在某种意义上算是追根溯源了。有学者认为,糟粕醋的产生,正得益于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潮之一,“下南洋”深刻影响着海南等沿海地区的文化。铺前港位于文昌人下南洋起点的重要港口,始终站在文化交流的第一线。远离故土的文昌“番客”,将异国他乡的风情带回故乡,于是便有了糟粕醋。但更多学者认为,糟粕醋生发于海南本土,是来自疍家人的独创。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以海为生的族群——疍家人,这些“海上吉卜赛人”依靠海洋孕育出独特的习俗与生活智慧,有着良好祛湿功效的“糟粕醋”,正是疍家酒文化与生活环境结合的产物。文昌市的铺前港是海南疍家人的栖居地之一,疍家人的美食秘密从这里流传开来,本就是寻常之事: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而一向兼容并包的中国人,从不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