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 | 线的起伏与提按顿挫

我们经常讲,让艺术回归本真。那是很早很早以前,艺术不像今天这样。那时候的艺术完全是人们制造出的一种“假设”和“幻觉”。也就是说画出来的东西会借用真实的一部分,但有一部分是不真实的存在,甚至和你身边的事情无关。后来,创造者和观者都明白,那是发生在另一个维度的真实存在。人们相信,并十分向往那个空间美好的一切。人们也愿意去相信,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未知,为什么要一直活在已知的天井里呢?

艺术创造原本就需要作者像诗人一般发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发挥超乎寻常的观察力,引导让人们慢慢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让观者随着你的笔墨话语而发生“境随心转”的进入到另外一个空间。我们读展子虔的《游春图》,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都是如此的进入状态,如此迷恋那种读画的状态。我们的心思、认知,会慢慢随着画面里的另一个空间并探寻那些未知的世界。

那个未知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主观感受所获得的空间,它是这个世界的另一面,也是所有事物的另一面,它是我们通过无数阅历、通过漫长的学习之后得出的一个对这个世界理解、认知后的图像,它无时不刻地让我的眼前充满画满感,并启迪我的人生。

图片

图1 未君《荷花线描写生》

65×45cm  生宣卡纸  2024年

图片

图2   战国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图》

绢本水墨,31.2cm×23.2cm,湖南省博物馆藏

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 1号墓

中国传统绘画历代对线表现有一定的高度和严格的要求,这是因为看似一根根简单的线条,实则承载了画家的情感与个性。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像一根根颤动的精神触角,饱含了画家所有的思维信息、语言形式、创作灵感等内在精神。所以,线条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是一种造型基础,它是中国绘画中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技法,无论写意还是工笔,其线型和线性表现的审美准则都是一致的,即力度、均衡、变化、流动感与笔墨感。线在各种顿挫、转折、提按、行笔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能够表达出作者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而且,每一根线的生发,都始终贯穿整幅作品。

图片

图3   战国中晚期帛画《人物御龙图》

绢本水墨,37.5cm×28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一号墓

如战国中晚期的帛画精品《人物御龙图》《龙凤人物图》,这两幅帛画(见图2,图3)基本上运用线(白)描手法,但有的地方使用了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境界。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的线描表现手法。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如何用笔,我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有过详细的叙述。如练习线条要使用中锋行笔,避免侧锋。还有线条产生力感的关键在于笔锋与纸面的摩擦,不能为了细,不敢用力,勾出的线浮华无力。勾线时笔按下去,使笔锋对纸面有一个压力,同时又要有一个向上的提力,两力平衡,再用一个推拉的力量行笔。我曾学生现场演练过跳慢三、慢四、伦巴交谊舞的动作,虽然我不是搞专业舞蹈的人,但我从小在戏剧院观戏,也跳过交谊舞。有过跳交谊舞经验的人一定知道,除了踩着节奏,有起伏高低的姿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拖着脚尖舞动。而且要使脚尖与地面发生一定的摩擦,我发现这种舞姿其实和勾线运笔是一个道理,十分相似。我们为什么要用宣纸的反面勾线,其实也是为了使毛笔更好的贴合并产生一定的摩擦,不使力量“滑掉”或者跑偏,形成一定的阻力。

图片

图4  用墨无生气,缺乏层次感。

图片

图5  用墨有深、浅、浓、淡变化,有层次感。

图片

图6  古人勾线,率真、随性,叶子有起伏、顿挫感。

这里,我们要搞清楚第一个关键词:提笔与顿笔。提笔与顿笔往往是两个相连贯的动作,轻提之后常会有重顿。如体现树叶,尤其是快败落的秋冬季树叶,还有体现木本花卉的枝干粗糙、干裂、有节疤的质感,线条就要多提按、顿挫,但忌过分夸张而显突兀造作。我们来做一个对比,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样的线条具有质感,什么样的线条充满灵动与力量。

我们先看(见图7)中叶子、枝干的勾线,有明显的提笔与顿笔,线条之间有明显的拉开,我称之为透气感,随性而灵动;我们再看上图中的叶子和枝干,完全看不到透气感,也无提笔与顿笔,线条生硬,无力。

第二个关键词:颤笔。颤笔就是没有规律的颤抖所形成的用笔,它是提笔、顿笔的结合。常用于较轻柔、多褶皱的花瓣边缘线,如芙蓉花、牡丹、美人蕉等许多花卉、植物都可以使用此法;还有被虫子啃食的叶片或叶子枯萎的部分用此法亦生动传神。此法要注意节奏、快慢的把握, 简单地说就是提起来,压下去,在转折的地方稍重的压下去,如此反复,用笔时必须自带节奏(见图8)。

第三个关键词:皴擦。皴擦主要用于木本植物的枝干和石头、坡地。皴和擦虽没有太明确的界限,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皴更有规律和程式, 用笔也更坚实; 而擦则较随意、灵活, 用笔也相对松活 。其作用有二:一是体现结构, 如凹凸转折; 二是表现质感,如方硬、虚松或湿润、干枯;此处要借鉴山水画之树、 石皴法,其笔法、墨法亦灵活多变。皴、擦、点、染在花卉植物写生勾线中虽然不常用,但最见精神,常起到点睛作用,如点花蕊、点苔、老树干等。

图片

图7  有明显的提笔与顿笔,有透气感,线条随性而灵动。

图片

图8 无提笔与顿笔,线条生硬、死板。

图片

图9  提笔与顿笔,线条起伏有变化。

未君线描写生与创作

图片

《三角梅线描写生》生宣,68cm×69cm,2017年

图片

《禾雀花线描写生》生宣卡纸,65cm×45cm,2019年

图片

《大蒲葵线描写生》生宣卡纸,65cm×45cm,2019年

图片

《紫藤线描写生》生宣卡纸,65cm×45cm,2018年

图片

《三角梅写生创作》生宣纸,69cm×50cm,2020年

图片

《英石写生创作》生宣纸,69cm×47cm,2024年

图片

《地涌金莲创作》生宣纸,164cm×104cm,2021年

作为一名职业艺术家,未君已从事艺术创作数十年,他先研学重彩花鸟画,获得了社会较高的评价;近几年又转入重彩山水画创作的研究当中,开始将自己的绘画观念发展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新领域。他以“诗情”“风雅”入画,继而转向一种更加放松、更加唯美、神秘而微观的创作过程。他没有追求那种让观众一眼就可以轻松识别其主题的最终目标,而是突破了表现和认知的界限,让梦幻注意和超现实主义占据绘画的主导地位,彰显出艺术家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表现特征。

未君的作品初看便赏心悦目,但越往深处看时会发现画面的美妙,微观之处的细节也会让您停留好久,欣赏、品味,慢慢获得共鸣感。无论是他的花鸟还是山水,他用直觉与想象力在作品中营造了强烈的情感表达,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能量与情怀的传递。

他遵循了一名“艺术家”就是要画得很“深入”这一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他拥抱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对每幅画作或未来充满期待。

—— 关于作者 ——

“过 程 就 很 美”

图片

未  君

副教授/国家二级美术师,自由艺术家。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为工笔画大家林凡先生入室弟子,九三学社民主党派人士。

现为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

九三学社湖南省书画院副院长

湖南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湖南省委统战部新阶联副监事长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兼重彩画艺委会委员

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文旅部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花鸟画专业考官

中央统战部全国新阶层自由职业人士服务团成员

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国工笔重彩画花鸟画和中国山水画创作,坚持以开放性的研究视角和微观的建构意识进行艺术实践。在写生与创作研究方向特别强调坚实的画史画论和美学研究,并富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曾在国内多所高校担任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导师或举办讲座,作品三十余次参加全国大展并有获奖,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已出版《未君画集》《当代名家美术工作室文献研究·紫陌醉羽》《未君山水画技法精解》等个人专著画册共二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