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元计划2024”创新探索型赛道终审路演暨数字文化思享会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

11月4日,“探元计划2024”创新探索型赛道终审路演会暨数字文化思享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腾讯SSV技术生态部等共创伙伴,中国文物学会、中国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50多位嘉宾和评审专家,70余位师生齐聚武汉,探索多学科交叉、技术应用创新,积极推动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图片

会议现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大楼


武汉大学作为积极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百年名校,正加快构建数智人才培养体系和数字人文教学科研环境,大力推动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开展前瞻性、开创性、引领性的前沿探索。这次牵手为“探元计划技术创新应用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数字文化思享会,前沿观点精彩纷呈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大会不仅为腾讯与武汉大学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化遗产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图片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陆伟


主题分享环节由武汉大学国家文物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肖波教授主持,特邀业内四位专家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和分享。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在分享中介绍了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传承的典型案例,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工作平台、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古格王国遗址考古信息留存、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纹”以载道、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等生动案例,展示了数字技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带来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图片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顾玉才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在主题分享中表示,数字技术在理论和政策上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与路径,深刻体现了数字科技对当今社会文化生产的显著推动和对文化产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深刻影响。

图片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傅才武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副主任黄先锋在分享中重点介绍了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在文化遗产领域五大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实验室在数字文化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工作。

图片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副主任 黄先锋


腾讯SSV技术生态部负责人李哲在分享中表示,腾讯通过“探元计划积累的深度思考与经验成果,希望利用腾讯的产品和技术能够力探索解决社会问题,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图片

腾讯 SSV 技术生态部负责人 李哲


在特别设定的“学子问答”环节中,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与4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教授李康化,采用互动的“一对一”模式与4名高校学生展开对话。学生们积极向专家们发问,话题聚焦于数字技术对甲骨文研究与古籍整理的赋能作用,以及数字文化领域内学术界与行业界的合作新模式等前沿议题,现场氛围热烈,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火花。

图片

学子问答环节


创新探索终审会,精湛答辩严谨评审




图片

评审专家合影


“探元计划2024”终审路演阶段,来自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30多个项目团队分为三组,逐一展示介绍方案。本次评审会紧扣全面性、广泛性、多样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呈现五大亮点:


全面性考量:评审指标的多维度评审

01


“探元计划2024创新探索型赛道终审路演”从项目方案和项目团队两大维度,文化发展、技术进步、专业支撑、组织保障四大方面,严格遵循五大评审原则:公开公正、专业性、独立性、敏感回避、信息保密,邀请评审专家对路演项目现场进行打分。在答辩评审过程中,专家们针对项目的技术细节、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潜在的社会文化价值提出了精准而深刻的问题,就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以及与现有学术研究的关联性进行了细致探讨。

图片

评审标准与流程介绍闭门会议

滑动查看下一张

路演现场


广泛性覆盖:数十所高校参与

02


在本次终审路演中,我们荣幸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十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30强项目团队。这些来自北京、天津、湖北、福建、广东、浙江、四川、湖南、江苏、陕西等地区的代表,齐聚于“探元计划2024”的舞台,不仅彰显了“探元计划2024”在创新探索型赛道中的广泛影响力,也体现了其在汇聚全国智慧、推动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号召力。

向上滑动阅览

图片




多样性涉猎:各类创新技术展现多领域运用

03


每个项目团队呈现的技术领域广泛而深入,涵盖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分析式人工智能、空间计算、数字孪生、智能交互、虚拟现实等多个前沿技术。其中,厦门大学基于多元信息的端到端甲骨文综合考释模型,开发了轻量考释系统来提高甲骨文考释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一组评审组长宋镇豪指出,文物特征分析需要运用前沿的科技手段,根据不同时期文物品类信息及历史演绎规律等进行多方位研究及数字化提取,构建专门性、权威性数据库以推动文物认知、保护和利用。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宋镇豪


在AI学习创作方面,第二组评审组长陈波也提出思考:“训练数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训练数据中,所用样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以及应该选择哪些样本进行训练?”陈教授强调了数据质量对模型性能的重要性,体现出对于创新技术细节的严格要求,同时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角。

图片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波


综合性征集:多个申报议题全域臻选

04


从定向命题甲骨文AI破译到六大文化遗产核心议题,一系列广泛而丰富的议题征集不仅覆盖了从古代壁画修复到文化遗产数字化焕新的多个维度,更深入探讨了包括人工智能在艺术修复中的应用、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构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等多元化领域。


其中,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现代无损检测技术从历史图像进行精密解析,对实质文物的风化现状进行了精准评估;南方科技大学利用AI技术和大语言模型进行交互模拟,重建古代乐器的声音和乐曲以丰富民众对商代文化的理解。“探元计划2024”倡导且鼓励所有共创方全面捕捉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需求,展现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无限可能。


创新性驱动:项目方案探寻无限潜力

05


各项目团队以创新技术研究或解决方案为突破点,通过利用动态化静态图像、构建权威数据库、开发智能编码技术等诸类技术手段,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例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通过“洛神大模型”实现AI赋能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美学价值的推广,提供创意生成、数据确权、版权交易和定制化内容生成等功能,致力于成为兼具权威性和流动性的文化资产平台。


第三组评审组长陆琼表示,有关项目关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创新运用先进数字技术,助力解决文物保护技术问题与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探元计划“文化+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初心。探元计划像桥梁,有效连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研究力量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的数字化创新,促进跨界合作、跨学科研究,提升文物保护的科学水平。

图片

中国文物学会秘书长 陆琼


多方共创团队在此次“探元计划2024”创新探索型终审路演会的切磋与交流中得以一窥科技与人文交汇处的学术前沿,见证了在数字化时代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共同追求,以及学术研究服务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


“探元计划2024”聚焦创新探索型、共创落地型、案例推广型三大赛道,其中,创新探索型项目TOP10可获20万奖金,共创落地型项目最高可获百万元资金扶持,案例推广型赛道的优秀案例将会获得荣誉奖励、传播推广和生态合作机会。本次创新探索型终审路演会结束后,将于11月14日、15日在腾讯北京总部举办“共创落地型赛道终审路演会”,三大赛道的最终榜单将于11月中下旬统一公示结果。


在后续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探元计划2024”将携手共创生态伙伴共同为入围项目提供资金、资源、技术及传播支持,以实现对共创主体的能力塑造和孵化。我们将聚焦于六大核心议题和十二大文化场景需求,旨在通过多方协同孕育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将共创项目实现「从0-1的突破研究」、「陪伴共闯“无人区”」到「技术成果扩散」的跨越,推动“数字+文化”融合的演进,为数字文化领域注入持续活力与创新动力。

探元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