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十一”,今年各购物平台的预售预热活动从10月中旬就陆续开启了,“跨店满减”、“官方立减”、“凑单”、“抽奖”……眼花缭乱的优惠规则让人应接不暇,就算没什么特别想买的东西,也会被商家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所吸引,不自觉地“剁手”买买买。
不过,您知道吗?咱们现在名目繁多的购物节,乃至各种类似“满减”、“分期付款”、“KOL带货”之类的促销玩法,其实古已有之。月月都有“购物节”
(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
“购物节”上得集中购物,古人把这些集中购物的日子称为“集期”,这“集期”可比咱现在噱头众多的“购物节”丰富多了:逢五逢十,每月的重日,比如一月一的元旦、二月二的春耕、三月三的上巳、四月四的夏凤、五月五的端午……,当然,还有各大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
在“集期”间去固定场所进行商品交易叫做“赶集”,而这个固定场所则被称为“市”、“集”、“墟”、“场”、“街”,约等于现在咱们的京东、天猫、淘宝……各电商购物平台。
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少特殊集市,比如早市、鬼市、夜市、庙会、骆驼市、羊市、牛市、车市、果市、菜市、蒸饼市、穷汉市……
这“穷汉市”并不是卖什么“九块九包邮”便宜货的,而是“卖人”的,准确点说,是穷苦人出卖劳动力的市场。
北京南城有条胡同叫“铺陈市胡同”,最初就叫做“穷汉市”,不少贫苦劳动者在此等候雇主,以拆洗缝补等手工活为生,所以,在光绪年间改称补拆市或补陈市,1965年整顿地名时更名为铺陈市胡同,沿用至今。
如今想把货卖好,得上各种营销手段,最常见的就是打广告,什么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纸媒广告、明星代言……反正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博取消费者的眼球。姜太公在被文王起用之前,曾在朝歌卖过肉和面,他自己有一套招揽顾客的方法,就是用屠刀敲击案板,也正是如此,才引起了姬昌的注意,这算是商纣时期的音响广告。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卖马人在市集上站了三天三夜也无人问津,后来把伯乐请来,绕着马走转了一圈儿,离开时候还再三回头瞅瞅,卖马人的马不光卖出去了,价格还翻了十倍,伯乐可谓最早的KOL。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闲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
其实古代最普遍的广告还是吆喝叫卖,把自己商品的卖点编成抑扬顿挫的顺口溜,诙谐幽默,十分有趣。
耳熟不?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在《卖布头》里说到过小贩卖倭瓜:“栗子味儿的面老倭瓜”,把价值低的倭瓜跟价值高的栗子捆绑在一起,形容自己的倭瓜好吃,这可并非杜撰。
广告吹产品,各种营销手段也得跟上,古代商家的各种配套营销手段可不比如今逊色。
比如现今的预先消费,古代也可以,就是赊账。古代的赊账也得考核个人的资产收入等情况,再决定赊账的额度与期限,跟咱们现代的信用卡或花呗差不多。在古代,大户人家出门的时候没有付钱的习惯,消费都挂账,到了月底,商家整理好账单再提供上门收款服务,相当于月结。电商促销有幸运大转盘,古代有吗?也有,就是“关扑”。
《清明上河图》中的关扑游戏
关扑其实是带点博彩性质的营销方式,以预售商品作为彩头,顾客通过转盘、抛铜钱、套圈等方式投中相应折扣,便可以低价购得或免费得到商品,非常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带有危害性质,于是宋代政府对此进行了限制,只允许在“元旦”“寒食”“冬至”三天使用,其余时间一律算作“非法赌博”。有卖食药香药果子等物,不问要与不要,撒与座客,名曰“撒暂”。掰手指头算算,赊账=花呗/信用卡,关扑=幸运大转盘,撒暂=先尝后买,红票=返券,朝廷的官方驿站&民间的镖局=送货上门……现如今咱用到的促销手段貌似都是老祖宗玩儿剩下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销售方式搞得再花哨,物美价廉才是王道。希望如今的商家也是如此,学学财神爷赵公明早年间卖米粮,把斗和升盛满后再添上一些,让米粮冒出尖来,多给顾客实惠,当个无尖不商“尖商”,别当无奸不商“奸商”,少来点儿噱头,多做好货,多些实打实的优惠才是正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