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祝贺!这些科技新闻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


11月8日,正值第25个中国记者节,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于昨日揭晓

科技新闻报道扮演着科学普及的重要角色,是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优质媒介之一。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其获奖作品中不乏科技新闻的身影。

这些报道聚焦大国重器的辉煌时刻,紧跟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挖掘科技人物的动人故事……它们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强大科技力量,引领着公众一同探索科技的奥秘,感受科技的魅力。

图片

在记者节之际

我们特地精选了

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中

部分科技新闻作品

一起来看看吧

一等奖作品

《“候鸟教授”团队:攥牢“红莲稻”种心怀农业“中国芯”》

图片

长江云新闻客户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攥牢自己的稻种是端牢中国饭碗,装上中国粮的关键要素。
这篇典型报道生动、详细地报道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教授及其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凸显了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创新性。




一等奖作品

《顶级实验室丨在地下700米捕捉宇宙中的“幽灵粒子”》

图片

央视新闻客户端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位于地下700米的深处,是一个研究宇宙中古老神秘的粒子——中微子的顶级科研场所。中微子,这个看似不起眼却蕴含着宇宙奥秘的粒子,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央视新闻系列直播《顶级实验室》第三期,派出专业的主持与记者,与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组成的磕科团,为观众揭开了这一神秘粒子的面纱。直播通过实地探访和现场演示,让观众们直观感受到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和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
图片



二等奖作品

《为了机匣不再“卡脖子”》

图片

科技日报

在高端船用燃气轮机上,机匣是最难制造的零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高端船用燃气轮机机匣加工装备受制于人,牵制着高端舰船制造能力。自2016年起,武重集团组建攻关团队,向这一痛点发起挑战。他们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研制出仅需一次装夹就能实现全部工序复合化、高精度加工的机匣类零件加工装备,并且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技日报》记者深入武重集团,采访项目带头人、技术专家,以及从集团领导到一线科研人员的多名亲历者,从不同视角讲述他们攻坚克难的经历,同时对相关技术的特点、难点进行科普,最终以科普+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