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设计中彰显民族风格

常沙娜

图片

《国礼背后的中国技艺》:董彬主编,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摄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即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人们也在寻找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亲切熟悉的造型。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青铜器、丝绸制品、陶瓷、漆器、玉器、珐琅、各种金银制品等工艺,都取得过辉煌成就,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科技不断进步,我们在对外交往中的礼尚往来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助力中国工艺美术技艺持续不断地创新与升华。

很高兴能在《国礼背后的中国技艺》里见到这么多精美的国礼,读到这么多中国工匠的故事。我们能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创作中借鉴和继承。

我20岁的时候,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第一份国礼。当时是林徽因先生主持设计的,主题是“和平”。她对我说:“看看毕加索的和平鸽,沙娜你也试试用敦煌的鸽子做设计。”在她的启发下,我设计的真丝头巾就用了敦煌隋代石窟藻井的样式,并在上面穿插敦煌和平鸽图案。后来,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装饰,到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再到2024年总台春晚节目《年锦》,我都使用了敦煌的图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只是不同的时代,赋予其自然美的形式和意念不同罢了。把这个内在方法掌握好了,再加上设计的意念和时代精神,就会创作出富有新意的装饰形式。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当代重大设计活动,经常借鉴唐代图案风格?因为唐代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兼收西域地区文化并融为特有风格,其特点为丰满、富丽、完整,纹样线条都已经到了非常纯熟的境地,接近我们当今所要表现的装饰形式和内涵,也比较容易被接受。

不过,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图案基础课,似乎一度被从外国引进的“三大构成”替代了。我和我的同龄人——从传统图案中受过益的,而且已经深刻领会到它重要性的一代人,对这一现象是十分焦虑的。我们要有自己的装饰图案设计,不能只有西方式的。没有自己的风格,恰恰是难以国际化的。

我在装饰色彩课上,曾让同学们临摹敦煌藻井图案,重点体会、准确掌握它的色彩。在临摹基础上,要在运用阶段充分发挥创造性,可以重新组合设计色彩、构成及纹样的造型。优秀的作业,既要有新意又要保持敦煌色彩特征,达到一种综合运用传统色彩和构成的水平。还以敦煌为例,每个朝代的色彩除了特有的色调外,不论是对比色或邻近色,不论是暖调或冷调,最后都统一在白线、土红线或黑线的手法上,有统一的色调。研究完这些,再去自己发挥,加之现代审美意识的取舍运用,可以做得特别漂亮和现代化。

目前,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即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人们也在寻找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亲切熟悉的造型。希望这本书,能从不同角度启发新的探索,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作者为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此文为《国礼背后的中国技艺》一书序言,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