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卉
受访者供图
鸿雁传书,尺牍情深。
三十多年前,因患小儿麻痹症出行不便的方淼鑫被困在家中。通过电台“南屏晚钟”节目,他意外结识了笔友“寻梦”。“寻梦”用文字鼓励方淼鑫走出人生低谷。遗憾的是,此后两人失联。
方先生因此求助“记者帮”。
11月7日,潮新闻刊发报道《他想找笔友“寻梦”:那时有两个笔友,比现在有2000个微信好友还幸福》,引发回忆杀。
“笔友之间以书信往来,互相鼓励激励,分享生活点滴,这份跨地域的情谊弥足珍贵!”
“南屏晚钟,见证了这段跨越时空的友谊,太感人了。”
……
“在那个年代,一些用语言表达不了的都可以在书信里表达,最纯洁。希望方老师能找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读者曹洪林的留言代表了大多数网友的心声。
根据求助人方先生补充的书信材料和线索,记者多方奔走询问,终于联系上了“寻梦”的母校。
“寻梦”的母校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已于1999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
2013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迁至绍兴柯桥。
上午10点21分,学校的毛老师给记者发来消息——我找到了这位校友!
“你们帮我找到了‘寻梦’,我非常激动,真的要感谢潮新闻和钱江晚报。”方淼鑫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方淼鑫因为竹刻出名后,其励志故事曾多次上过钱江晚报。
资料图。
更早见诸报端是1981年。彼时,他投书浙江日报表达了一个残疾青年的心声,“我从进小学到初中毕业,上学回家全靠同学们背送。上高中路远了,只好辍学。当我回到家里,好象是被关进笼中的小鸟,尤其苦恼的是没有书读。彷徨中,我给县图书馆写了求援信。时隔四天,就收到了回信,他们答应破例给我以特殊照顾:发给借书证,并可邮借书籍。一年半来,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按照我的要求及时把书给我寄来。”
早在1981年,求助人方先生就上过浙江日报。版面图
“在我最黑暗最迷茫的时候,遇到了笔友‘寻梦’。我不想庸庸碌碌地过一生。我做过十几种行当(工作),补过鞋,开过照相馆……这些都不是我的人生志向,那时候找不到突破口。‘寻梦’可以说是照亮我前行道路的人。我们通信的时候用的都是笔名,她很细致入微的,能了解我要追求什么。”
去年,方淼鑫去了新疆,一个人,一辆车,到了伊宁,看到察布查尔,一边开车,一边流泪,很想告诉她“我到了你的家乡。”
方淼鑫将他的游历心得交给记者,嘱托转达给“寻梦”。
“现在我要告诉‘寻梦’的是‘我曾经的坚难困苦,挫折磨难,都是我扎根的过程’。竹子让我领悟人生,竹子用四年时间来扎根,而我用了四十年。扎根土壤,坚韧不拨,向阳而生。磨难对于强者,是登向成功的阶梯。”
网友们都想知道“寻梦”长大后如何了?
她后来读了研,毕业后工作很努力,生活也很顺遂。
听到方先生在寻她,“寻梦”很惊喜,“南屏晚钟”的记忆又浮现出来。看到如今的方先生过着精彩的“竹刻”人生,她很为昔日的笔友高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