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个人健不健康,有10个判断标准

中医看诊时讲究“望闻问切”,除了号脉,还会仔细观察患者,并询问一些问题,因为有的表现能反映人身体上的病位、病情。


图片

在中医看来,一个人是否健康主要与10个方面有关。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读中医眼中的健康标准。


受访专家

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王世彪

1

 睡得实不实

人生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对保持良好身心状态至关重要。高质量的睡眠有以下几个特征:

  • 入睡快(能在30分钟内入睡);
  • 入睡后不易醒;
  • 无惊梦或噩梦;
  • 每天睡够7~9小时;
  • 白天精力充沛。

图片

建议

如果睡眠无法达到上述标准,应及时干预。注意按时上床睡觉,最好不要晚于23点,睡前少进食,尽量不躺在床上玩手机。如长期无法睡好觉,需就医寻求帮助。

2

 心情好不好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七种情志,如果七情过度,可能伤及脏腑。所以中医有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于忧虑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

建议

学会减压放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可尝试进行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也可与亲朋好友多分享心情,寻求心理支持。

3

 心气平不平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在中医看来,气顺则百病不生,气逆则诸疾生焉,很多名医都认可“心平气和为良药”的说法。

建议

心烦意乱、心气不平时,可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或三阴交穴(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缓解,每次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图片

图片

4

 吃得香不香

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中焦,是调节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对于人体正常功能活动、发病、康复、养生等方面均至关重要。

中医治病无论选取哪种方式,都得以健脾开道,目的是让患者能“吃得下去、吃得好”,这样才有对抗疾病的“粮草弹药”。

图片

建议

气温转凉,饮食宜温和,不吃或少吃各种生冷寒凉的食物。胃不好的人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吃饭细嚼慢咽,吞咽食物不能过多过快。


脾胃不好的人要少吃粗粮,腹胀者少吃大枣、大豆、红薯等胀气之品,也不要长期喝粥或吃软烂面食。

5

 二便畅不畅

健康的人每天或隔天一次大便,排便通畅,便质成形不燥,内无脓血、黏液和未消化食物。每天小便3~8次,总尿量1~1.8 升,尿液清或微黄,排尿时无不适感。

图片

建议

如果大便有频次、便质、便感异常,小便频次、尿量、便感异常,就属于二便异常,需及时检查揪出病因。

6

 面色润不润

中医将面色视为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无光泽。另外,“发为血之余”,头发的润泽程度也与气血密切相关。

建议

补养气血,临床最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有红枣、枸杞、山楂等,建议常吃;平时要少吃寒凉食物,养好脾胃;多晒太阳,补充阳气,阳气足了气血就会得到改善。

7

 双目亮不亮

中医认为,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其中肾的状况表现在瞳孔上,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

图片

建议

双目闪亮、炯炯有神,说明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反之则要查找病因、及时干预。


长期对着电子屏幕的人群,要有意识地多让眼睛休息,减少熬夜。可适当多吃胡萝卜、玉米、西红柿、西兰花等黄绿色食物,含有丰富的叶黄素,有助保护视力。

8

 步态稳不稳

步态平稳有力是一种健康状态,相反,步履蹒跚多是肾气不足、筋骨失养的表现。《黄帝内经》中提到,“肾主骨生髓”,肾气足了,骨头才硬朗,走路自然稳健,肾气一亏,就像大树没了根,风一吹就晃悠。

建议

平时可以多吃些黑豆、黑芝麻补肾气,配合太极拳等运动,慢慢养好肾气。


另外,有些行走不稳可能是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这类人需及时就医。

9

 腰背直不直

中医认为,背有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背弯了就是阳气不足,日久就容易生病。

人体背部还有条非常重要的经脉,膀胱经,具有调节脏腑的功能,刺激膀胱经可起到振奋五脏六腑的阳气。

图片

建议

平时饮食要均衡营养,注意调养脾胃,尽量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气血生化有源,身体才有“后盾”。


多晒晒背,有助汲取自然界的阳气益气、活血。下午3~4点,到室外晒半小时即可。平时注意后背保暖,秋冬季可穿个小马甲,夏季开空调不要直吹背部。

10

 脉搏齐不齐

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脏腑病变往往反映在脉上。有时,疾病症状还未充分显露,脉象就已发生了变化。

建议

正常的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应指有力。相反,则提示内里有病迹,应及时对症治疗。▲


本期编辑:吴梦瑶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