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到2024年,广州消化道疾病周逐渐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医学盛会,成为了汇聚全球消化道疾病前沿研究的重要平台。一代又一代医者的薪火相传,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正值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学术品牌会议——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将于11月8日-10日启幕。
十年相约,秉持着“守真、创新”的信念,数百位国内外医学专家齐聚羊城,把脉疾病最新发病趋势、临床诊疗新知。广州日报融媒记者团队深入大会,专访我国消化道领域重量级专家,解读有关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胃癌等消化道领域的科普知识,搭建专业医学与大众科普的桥梁,共同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中山六院吴小剑:
“一院三区”格局成形
“强专科、大综合”惠及更多患者
在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也迈入了“一院三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备受广州市民关注的黄埔区知识城院区将于年内试运行;数日前,位于天河区的珠吉院区正式动工,预计2028年建成。
“中山六院将奋力推进专科特色鲜明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国内前列、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胃肠疾病国际临床与科研中心建设。”今年3月,吴小剑正式接任中山六院院长,对医院未来的发展路径,他有着清醒的方向和认识。
正值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来临之际,中山六院院长、结直肠外科教授吴小剑接受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的独家专访,就医院“一院三区”发展布局、县域结直肠癌筛查模式创新、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筛查和诊疗前景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谈医院发展:
坚持公益性、聚焦解决疑难病的医疗中心
中山六院是中山大学十家直属附属医院之一,前身为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07年成建制移交中山大学。自移交后,中山六院8年“创三甲”、15年跻身国考“全国百强”,过去17年上演了超燃创业史、奋斗史,取得令国内不少医院和同行瞩目的成绩。
“我们所走的路,是“强专科、大综合”模式,这为国内很多医院,特别是新成立的医院的发展,探索出一种创新模式。“作为第四任院长,吴小剑表示,医院的发展道路一直很清晰,几任院领导接力下来,思路一以贯之,在强专科方面,目前在消化道专科领域,在国内具备广泛知名度,结直肠癌患者诊疗量名列全国前茅,医院已成为全国消化道疑难疾病诊治中心,未来要把这一强专科打造成国际一流水平,建设成胃肠疾病国际临床与科研中心;同时,把其他综合性专科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目前除了胃肠肛门专科、消化内科、生殖医学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还建成了10个省重点专科,专科扩容向完备、精细化发展。“作为中山大学十家附属医院之一,我们致力于往研究型医院发展,在医、教、学、研领域同步发力。”
物理扩容:
三个院区专科分布将有所侧重
日前,中山六院频频传出好消息。10月29日,中山六院珠吉院区项目首桩试桩正式开钻,投资约20.85亿元,规划病床数1000张,预计2028年1月建成。今年新接管的黄埔知识城院区即将于近期正式启用。会同位于天河院本部金融城院区,中山六院“一院三区”格局成形。
金融城院区
知识城院区
珠吉院区(在建)
吴小剑表示,从物理空间来看,进一步拓展的院区将带来更多发展空间,也为人才招揽和培育奠定了一定基础。在保持消化道疾病专科优势前提下,综合专科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具体在三个院区上侧重点略有不同。
具体而言,金融城院区本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发展成为消化系统疾病医疗中心;即将正式启用的知识城院区,在大综合前提下,重点发展骨创伤、运动医学及相关康复体系,布局盆底疑难疾病多学科综合诊疗平台,建立涵盖妇儿、普外、危急重症等全学科的综合院区;未来的珠吉院区进行全科布局,打造以妇产生殖为核心,慢性疾病为重点,兼具公共卫生职能的综合院区。
此外,中山六院率先在生物岛布局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目前,中山六院打造的生物岛研究型医生创新转化空间顺利运行,期刊中心办公新址落户生物岛,人体微生态与老年慢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六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等拟于年后启用。“中山六院生物岛高端人才健康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助力打造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条。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共建的“生物医学融合创新中心”启动。中山六院在医、教、产、学、研领域全方位加速推进。
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扶持:
创新结直肠癌筛查模式
筛查对结直肠癌而言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参与率仍然较低,尤其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言,在预防和治疗上仍存在一定挑战。去年5月,由中山六院牵头的广东省县域医共体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筛查项目正式启动。
吴小剑介绍,目前该项目已覆盖信宜、化州、深圳宝安等地,在当地政府、医院、企业的支持下,免费开展结直肠癌早筛,“我们先通过问卷+粪便特异基因检测试剂盒作为新的初筛手段,初筛阳性人群做肠镜,创新建立筛查体系。”新技术深入到基层,大大提高了群众检查依从性,将筛查工作落到实处。
去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在茂名信宜市正式揭牌,院本部派遣精兵强将驻扎粤西医院,通过技术、人才和管理的全面输出,粤西医院影响力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在多方合力下,中山六院粤西医院建立了覆盖信宜市及周边县区的医疗联盟,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被列为全省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现场调研示范点,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大学支持下的县域医疗中心建设“信宜模式“,惠及当地群众。
肠癌筛查和诊疗:
人工智能多模式逐渐应用在临床
结直肠癌的症状比较隐秘,早期肠癌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因此对高危人群进行肠镜筛查非常重要。
结直肠癌常见的症状包括: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不尽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等。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往往会将这些症状误认为是痔疮、肠炎等良性疾病,未予重视而耽误了病情。做好结直肠癌的早防早筛工作,才能提高疾病的早诊率,提升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2022年,吴小剑医生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自主结肠癌病灶影像精准分割的人工智能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智能肠镜平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增强了肠癌筛查的“武器库”。吴小剑介绍,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肠癌筛查与诊疗上的应用逐渐多元化,包括有AI辅助肠镜诊断系统、结直肠癌诊疗决策、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等新技术。“像AI辅助肠镜诊断系统、癌前病变识别、肠癌治疗后退缩的预判等领域,已经有模块应用于临床。”吴小剑表示,例如AI系统辅助医生进行癌前病变识别,其特异性与敏感性能达到90%以上,帮助肠镜检查医生更好地发现可疑病变,更精准狙击癌前病变和肿瘤踪迹。
据介绍,人工智能离不开大数据,中山六院近年来一直推进把优势病种例如大肠癌的数据库完善,将常规组织库转化为数字组织库,包括基因组、蛋白组、微生物组多种模态的数据,将原来常规的病理切片、影像学资料、病例的临床信息和结构化病例数字化处理,目前在肠癌领域,诊断上有很多模型在优化,治疗上也在探索通过大数据寻找新靶点,以早日实现新的精准治疗手段。
在肠癌的诊疗技术创新方面,吴小剑介绍,一般结直肠癌患者经规范的治疗与管理,5年生存率可达70%-80%以上。中山六院作为国内乃至全世界规模较大的胃肠肛门疾病诊治中心,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5.8%(根据2011-2019年术后病理为I-III期患者数据),处于世界前列水平。
随着各种诊疗手段不断发展,目前结直肠癌治疗手段除了规范化的手术之外,还有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依据患者的肿瘤部位、分期与分子特征,采用不同治疗手段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我们主要的治疗理念。”吴小剑表示,举例来说,对于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的肠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对于一部分晚期肠癌患者来说,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部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山六院一直致力于“选择性放疗”的探索,在保证患者肿瘤学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治疗副作用,努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对话吴小剑:
记者:身兼医者、医院管理者等多个角色,从业这么多年,您如何看待医者初心?
吴小剑:作为医者,最根本的是共情能力,把自己放在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可能给一个最合适他的治疗,这包括有最好的治疗效果、最经济的治疗方案,这也是医者的初心;作为医院管理者,在医院内推出“医疗质量和人文关怀同质化”服务很重要,患者来到医院很多时候不熟悉情况,无论找到哪位医生,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无论在医院何处,都可以得到很真切的关心,这是我所希望的。
专家简介
吴小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所长,胃肠肛门外科学部主任,擅长困难的局部晚期和复发性结直肠癌、复杂炎性肠病手术治疗。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Advanced Science、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作为主要研究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担任国际癌症基因组结直肠癌组学项目负责人、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主编、《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副主编等。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上午(雅和门诊)
责任编辑:张婷婷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乐虞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梁超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