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夏庐诗词
刘重喜 编
ISBN:978-7-100-24182-3
定价:218.00元
页数:338
装帧:精装
商务印书馆 2024年10月新书
胡小石先生(1888—1962)向来以学者和书家名世。他辞世之后,其门人曾昭燏为撰《南京大学教授胡先生墓志》,将其生平最为致力之学问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曰古文字之学,二曰书学,三曰楚辞之学,四曰中国文学史之研究。事实上,胡先生天纵多能,学问渊博,其贡献横跨儒林、文苑、艺术等多个领域,但曾昭燏受墓志文体所限,只能拈出其学问最主要的几个方面,而未能缕述胡先生学问才艺的每个方面。例如,在“楚辞之学”和“中国文学史之研究”这两门学问中,只突出胡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而未突出其诗词创作的杰出成就。其所造成的影响之一是,诗人胡小石的光辉形象,被作为20世纪著名学者和书法大家的胡小石的光芒所遮蔽了。
胡小石先生晚年挥毫作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胡小石书法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为代表的各种胡先生书法文献集络绎面世;与此同时,以《胡小石论文集》《胡小石论文集续编》《胡小石论文集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991年、1995年)为代表的胡先生学术论著也陆续整理出版,胡先生在学术界和书法界的声誉日臻隆高,其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和书法史上的地位也日益稳固。胡先生的诗词作品,经由门人吴白匋先生搜集整理,也先后以《愿夏庐诗词钞》《愿夏庐诗词补钞》之名出版,附刊于《胡小石论文集》和《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之中。《愿夏庐诗词钞》辑得古近体诗251首,词19阕,《愿夏庐诗词补钞》补辑古近体诗50首,小令词2阕,加上另搜集到的17首诗和一阕词,剔除重出与误收,两钞共录诗316首,词22阕。限于当时的文献使用条件,两钞所辑容有漏缺,有待补遗。又限于当时的出版条件,两钞未以诗词集形式单行,不利于其广泛传播。今天,这一状况终于改观了。《蜩楼》诗墨迹(胡小石故居藏)
愿夏庐是胡小石先生的斋号(简称“夏庐”),这个富有诗意的斋号,胡先生十分喜欢而且重视。他别号“子夏”,就是从“愿夏庐”之号衍生出来的。“愿夏”一词,典出东晋郭璞的《游仙诗》:“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所谓“愿夏”,实即“已秋复愿夏”之省称,表达的是“感时”亦即“时变感人思”之意。感时,析言之,就是产生今昔之感。从抒情角度来看,愿夏与伤春、悲秋相似,但措辞较为含蓄,更有新意。夏天最活跃的动物是蜩,也就是蝉,鸣蜩很容易成为诗人感物的符号。南朝刘宋傅亮《感物赋》云:“怜鸣蜩之应节,惜落景之怀东。”傅亮借鸣蜩表达感时之意,与郭璞殊途同归。胡先生晚年称其所居之处为“蜩庐”,也是从“愿夏庐”衍生出来的。他有一首七绝《蜩楼》,明确将“蜩”与“愿夏”相提并论:“愿夏伤高足此生,淹留蟋蟀笑无成。挑灯往事纷如叶,一夜溪桥雨打声。”总之,“愿夏”也好,“鸣蜩”也好,都是具有鲜明六朝色彩的词语。胡先生选择“愿夏”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来命名自己的诗词集,这与他生长于六朝古都南京、成年后又长期执教于此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胡先生的诗中,对节物变换的敏感,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在在可见。最为典型的是《清凉寺同胡三陈仲子作》:“扇底江山莽夕烟,斜阳红到石城边。乌纱对影清凉寺,愿夏伤秋又一年。”借用此诗来作“愿夏庐”的名词解释,堪称切题。又如《燕子矶榴花》:“江燕巢林无反期,山榴开尽水东驰。看朱成碧寻常恨,可奈花飞是夏时。”“看朱成碧”是寻常人的春恨,“花飞是夏时”则是诗人特有的夏愁。换句话说,“愿夏”较之“伤春”或者“悲秋”,在时序上虽然有前后之别,在程度上却是更深入了一层。因此,在胡先生眼中,夏天最可怕的并不是它的炎蒸之苦,而是挥戈难驻的光阴流逝,所以,其《首夏牛角沱酒坐呈同席诸君子》有云:“江阁能延胜,流人暂破颜。挥杯分内水,列俎象巴山。未觉炎蒸苦,翻愁日暮还。烽烟成共命,珍重鬓毛斑。”小令词也很适合吟咏这种时节移易之感,如其《浣溪沙》词有句云:“夏浅春残懒起时,东阳带孔又新移。药炉烟扬日迟迟。”可以说,胡先生每一篇诗词作品中,都跳跃着这样一颗敏感的诗心,都体现出强烈的时间感。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也是一个时间的诗人。《燕子矶榴花》墨迹(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周勋初师《胡小石文史论丛·导读》说,胡先生“早年从散原老人(陈三立)学诗,因才情卓异,风神秀美,故受命从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再依性之所近,兼习各体。小石先生诗名日盛,精通各体,然于七绝仍情有独钟,生平讲诗,喜作七绝之剖析。一九三四年时曾为金陵大学研究生专设一课,尚存其时的讲义”。这个讲义就是今存《胡小石文史论丛》中的《唐人七绝诗论》。胡先生的才性最契合七绝写作,他对七绝诗体不仅情有独钟,也用功最勤,体会最深。他认为:“七绝抒写情趣,若加以分析,其最重要之一点在于表现时间上之差别,即今昔之感。生命短促,时间不能倒流。……夫人生最感甜蜜者为回忆,回忆即将过去所得之生命,使其重新活动于眼前。如饮苦酒,虽苦而能令人陶醉也。此意后世诗人各以当时流行之形式写之。”郭璞《游仙诗》就是用当时流行的五古形式来写的。胡先生拈出郭璞诗中“愿夏”二字,精炼概括其中的今昔之感。要之,胡先生既以“愿夏”命名其所居,又以“愿夏”命名其诗集,既表达了他对中国诗史主题及诗歌技法的深刻把握,又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哲理体悟。诗学与人生融合无间,诗学与诗作相辅相成,胡先生诗学的这种特征,实际上是南雍诗学的实践性品格的典型体现。在《唐人七绝诗论》中,胡先生将唐人七绝区分为十六种格式,其中,“第一至第五格为对比今昔,第六至第八格为对比空间差别”(吴白匋《胡小石先生传》),“然时间为不断之流,难于具体描写,故往往以不同之空间说明之”。通过空间对比以表达时间流逝,不仅七绝诗如此,其他诗体也不例外。胡先生所作《在渝听董莲枝唱大鼓》:“听汝秦淮碧,听汝汉水秋。听汝巴山雨,四座尽白头。”就是通过空间差别的对比,来突出今昔之感,圆转自然,举重若轻,允称名篇,难怪被选入吴灿祯编注的《历代近体诗钞》(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胡先生所总结的唐人七绝中的前八种格式,实质上都是表现今昔之感的,正好在唐人七绝十六格中占一半,可见其重要性与普遍性。这是胡先生七绝诗学的重要发现之一。在研究唐人七绝的过程中,胡先生还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勾勒字,所谓勾勒字,就是指诗中的关键词,往往涉及全诗意脉流动中之呼应与结构。例如《湖楼》:“澹日空廊杨柳春,晚风不见倚阑人。旧经游地多怊怅,愁对人间百态新。”又如《咏木香》:“百里香风接垫巾,海头春色富歌颦。若为唤起虞山叟,来咏花开白似银。”再如《服药》:“服了朱砂梦不成,胡床拄颊觉秋清。长宵谁是幽人伴,爱听芭蕉雨打声。”以上三诗中的“旧经”“若为”“谁是”,就是勾勒字,是全诗结构转合的枢纽。二是发现“唐人习用三字之名词押末句韵脚,以求重点突出、音节铿锵一法”。例如《题瓶中海棠》:“拭眼东川见海棠,瓦瓶托命尚能芳。廿年梦影凭谁问,双树红云北学堂。”又如《扫叶楼吊卢江陵》:“百尺红阑低暮云,微风钟起万家闻。荒江斜日都依旧,不见当年卢使君。”这两首诗中的“北学堂”“卢使君”,就是以三字名词押末句韵脚,大有曲终奏雅的压轴之功。他把唐人七绝格式研究的发现融合于诗词写作之中,作诗自然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今人若将《愿夏庐诗词》与《唐人七绝诗论》合并起来阅读,不仅“七绝诗作法大明”,而且“极便于鉴赏与追摹”(吴白匋《胡小石先生传》)。《湖楼》《服药》诗墨迹(胡小石纪念馆藏)
吴白匋先生曾说,胡先生“生平所作诗,七绝最多,散原先生尝赞其‘仰追刘宾客,为七百年来罕见’”,评价极高。“舍唐人七绝诗外,师曾讲陶、谢诗与杜诗。……所作古体诗,初学宋谢翱,上追大谢,又喜六朝乐府,前后作《杨白花》多篇,五七律则师王维,间及义山,风采高骞,气息醇厚。”(吴白匋《胡小石先生传》)。此外,五古《饮酒》、五绝《杂诗》,皆是佳制。尤其是《杂诗》之二将雨比作为天清洗创伤的眼泪:“连宵雨倾河,上楼烟水气。谁谓天无晴,此是洗创泪。”思奇语崛,确是值得传诵的经典。重喜于杜诗深有研究,又素来关注南雍前辈学人之辞章翰墨与学术,沉酣其中,多历年所。由其承担校补《愿夏庐诗词》的重任,正可谓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他的增补工作主要循民国报纸杂志和墨迹书法两条途径展开,广事搜寻,正是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在《愿夏庐诗词钞》和《补钞》基础上,增补诗169首,词18阕,总计收录诗词525首。据吴白匋先生估算,胡先生所作诗词当有540首左右,照此说来,今本《愿夏庐诗词》所录已离胡先生诗词作品全貌不远矣。可观的增补篇目,令全书面貌焕然一新,这是一份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的收获。《杨白花》诗稿(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除此之外,新增补本《愿夏庐诗词》还有三大亮点,那就是对全部诗词进行了校勘、编年,并附有墨迹近百件。校勘方面,既慎择底本,又汇聚众本,存录异文,以备比观。胡先生作诗不厌推敲,很多诗词作品,除了有报纸杂志排印本之外,还有写本流传,或书于其藏书封面及空白页上,或附于致友人书札之中,或随手记于零笺闲纸之上,时见异文,比勘而读,可以想见其诗作的运思过程。例如,其《十七夜北楼中对月》既刊于《金陵大学文学院季刊》1932年第一卷第二期第303页,又有不止一种手迹流传,其中一种手迹,乃题于其所藏《扬州画舫录》封面,今藏南京大学图书馆。各本有多处异文,殊堪对校研味。编年方面,本书仍旧采用传统的编年体,依照时间先后,将《愿夏庐诗》分为五卷,并标注编年依据,方便读者知人论世。附图方面,书中附入大量胡先生诗词作品的手迹,既可供艺术欣赏之用,收图文并茂之效,又可作为文本校勘之据,更可借以窥知其生产流传过程。例如,其《楼西八月八日梦中作》题写于其所藏清人孙诒让《古籀拾遗》(清光绪十六年刻本)封面之上,识语云:“此己巳(一九二九)八月梦中所作诗,顷偶忆及,复录于此,所谓又是一般闲暇也。三月廿日记。”此书今藏南京大学图书馆。借此题识,可以窥见胡先生诗词流传的特殊路径与文化氛围。综合而观之,此书实可称为现代诗学文献整理的典范。《楼西八月八日梦中作》墨迹(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代学者阮元在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所作序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现存胡先生诗作,最早者约作于1913年,距今111年。在111年后,《愿夏庐诗词》终于第一次结集单行,终于有了独立的书籍生命。从此,它将走向更辽远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胡先生所长期任教的南京大学文学院,今年也迎来了其110周年院庆。回首往昔,百年俯仰,令人不胜今昔之感。我们不能不说,《愿夏庐诗词》的出版是有历史意义的。 甲辰年大暑前一日
《愿夏庐诗词》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胡小石的诗词集。本书在杨白桦、吴白匋等学者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翻阅大量民国刊物和存世墨迹,采用汇辑、校勘和插图的编辑体例,首次汇辑胡小石诗词作品525首,基本恢复了胡小石诗词创作的原貌,展示了胡小石自1910年代至1960年代旧体诗词的创作成就。选择近百幅胡小石书法作品(包括诗稿、条幅、手卷等多种样式)作为书中的高清插图,凸显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胡小石诗词和书法的珠联合璧、交相辉映。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别号沙公。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云南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