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在北京经常去逛逛公园?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绿柳湖畔边有了咖啡馆、书店与文创商店?渐渐地,美景与商业活力兼具的公园不仅有银发族和孩童,更多中青年消费群体把这里视为chill的天堂,公园有了更多人情味与烟火气。
时代的变迁,城市公园站在了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十字路口,有人率先尝试,有人还在徘徊,看起来是一杯普通的咖啡,殊不知却是这些城市公园转型之路的关键符号。城市绿洲,能否泛起商业发展的涟漪?
因需而变
逐步向商业开放的公园
Beijing urban parks
growing upwards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座城市,公园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刚需之地。早期的公园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出资修建,运营管理,结合了游乐设施、动物观赏、游船,部分公园满足季节性的赏花、节庆类的庙会等活动;后来,更多体育器械出现,室内室外各种体育健身场馆出现在公园里,散步的小路上,多了红色橡胶步道。
如今,以咖啡馆、书店、文创商店为代表的商业元素被引入。你会发现,城市公园的功能在因需而变,城市在把公园的空间还给城市里的人,公园里的景观变得更有观赏意义,氛围更加活络,“死板”的市政项目,被盘活了。
城市公园用地不允许商业开发,到政府出台“鼓励各地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营地建设和运营”,城市公园的市场化经营开始在一线城市开展多种尝试。
2022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办公室发布了《北京市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经营准入标准(试行)》,鼓励各公园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公园内配套服务项目,包括餐饮零售、游览游艺、体育健身、智慧管理、无障碍环境等各类项目,激发经营活力……
在实际过程中,如果仅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往往难以满足公园发展的全部需求。所以引入商业业态,变成可行性方案。一杯咖啡、一个冰箱贴、一本书……这些不起眼的商业产品,不仅为公园带来更多收益,公园还可以将收益投入到运营中,从而实现良性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公园有了活力,与周边城市环境就能更好的融合,整个地区、甚至城市的活力也越来越明显,这不才是我们常说的城市和谐发展的最好说明?
成为网红?
公园效应与打卡文化的联动
Beijing urban parks
growing upwards
人们开始奔向公园,其实并不是商业“起的头”。追根溯源,是人们精神需求意识的觉醒。城市里的压力,相比于过去到KTV和酒吧发泄,近几年崇尚户外养生的年轻人更愿意就近走向公园,四下无人更好,不必攀谈附和,只需要发呆放松。再后来,人们从国际学术报告里发现了这叫“20分钟公园效应”。
更多远郊、大型公园诸如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房山新城滨水森林公园等都开放绿地区域,你可以支上帐篷路营,摆上桌椅野餐,铺上地垫或者捆上吊床躺平。更多城区内的公园里,往往配备精致的咖啡小馆,更方便大家频繁前往。这20分钟,又多了一杯咖啡的加持,满足感成倍的增长。
摄影 / 木子土立口
始建于1984年的双秀公园,是北京唯一一座拥有日式风格的园林建筑。开在日式庭院里的三忘湖咖啡,即便是深秋时节,也能从室内看到窗外郁郁葱葱的园林景致,小木屋与树木相得益彰。老板营业看心情,但是门牌有写“雨天一定开”,是十分有趣的经营理念。
图源 / 三忘湖咖啡
海淀公园里的無界咖啡,童话般的秋景搭配浓郁的咖啡,院子里的露天外摆帐篷十分精致。店内还有各种精美的创意商品,提供咖啡、西餐,甜品可爱有趣,还有专门的阅读室。
摄影 / 木子土立口
除了“20分钟公园效应”的带动,城市漫步CityWalk成为探索城市的新方式,公园自然是CityWalk的重要一环,而这些商业小店就像一个个“能量补给站”,吸引更多人把公园纳入漫步打卡线路推荐中。
城市更新
公共空间的向上优化
Beijing urban parks
growing upwards
城市更新一直在强调对空间的高效利用。公园里的商业更新,其实也是空间功能复合的体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石景山区核心区域的“北辛安”,承载了老一辈人繁荣生活的记忆,有石景山“小王府井”之称。如今,老建筑被赋予新业态,这里变成了“新安城市记忆公园”。原中新药店、供销社、工人俱乐部、新华书店等建筑外观依旧是从前熟悉的样式,但内部通过改造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商业小店。
图源 / 石景山文旅公众号
具体店铺营业状态建议在出发前提前咨询官方
更重要的,公园还可以成为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商业有了传承的意味。北海公园仿膳饭庄历史悠久,在今年更是开辟专区,复刻仿膳茶舍,将清末民初的宫廷糕点与饮品带入大众视野。而老字号品牌天福号在紫竹院公园里开上了西式餐厅,主打天福号甄烤酱肘披萨和汉堡,周末甚至需要排队才能吃上。平日里,来天福号紫竹餐厅喝杯咖啡、茶饮,也是不错的选择。
公园商业在空间运用上的更多表现,还包括形形色色的活动。随着各类市集、美食节的兴起,这些城市公园越来越会“玩儿”了。
龙潭公园与园内的商业名片北平机器,将“煎饼节”打造成网络现象级IP;朝阳公园因优越的位置,成为朝阳国际灯光节、米其林美食节等热门活动的举办地。
上图:橙子 下图:木子土立口
人文魅力
公园里的文化创新融合
Beijing urban parks
growing upwards
在公园里实现阅读,绝对是文化创新融合的新实践。建在公园里的文化空间,与自然景观巧妙呼应,甚至更多人愿意把亲子教育、科普讲座也搬到这里。
去年年底落成使用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与北京艺术中心,建在了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就连建筑风格都与森林公园的元素相呼应。阅读、展览、演出……这里的文化生活,从此多姿多彩。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因奥运而生,除了丰富的生态环境,这里也有隐藏在竹林之中的文化空间奥森书局。
菜市口西北角的广阳谷公园里,红砖房也在前不久揭开谜底,为市民搭建的文化公共空间——广阳书院正式营业。商业餐吧、咖啡、阅读、亲子活动……更综合的功能,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摄影 / 木子土立口
在这样的情境下,公园更像是社区的一个延展,实现社交的凝聚,也就自然而然推动了社区和城市的文化繁荣与创新。
形形色色
一杯“非标”咖啡的魅力
Beijing urban parks
growing upwards
如果都是同质化的商业形式,恐怕这些城市公园用不了多久就会令消费群体失去兴趣。园与园的不同,消费也可以别具一格,“迷你版的非标商业”,才会让公园与它的商业氛围更独特,也会展现出无限的融合可能性。
山也Park·Su小豆儿咖啡从试营业期间就吸引了无数达人、博主到访。店铺位于老山城市休闲公园里,深秋里的迷人院落,大面积绿植布置,宠物友好,超级无敌的景观视野,院子里甚至还有一只小鹿……即便距离城区较远,也并不影响它跃居北京咖啡厅热门榜的TOP1。
摄影 / 木子土立口
故宫、鼓楼这些虽然不是现代“公园”,但它作为文化古迹,也在用“一杯咖啡”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角楼咖啡把故宫文创做得栩栩如生,细致入微。人们因一杯咖啡走进来,又把更多的商业文化产品带向更远的地方。
鼓楼脚下的钟鼓饮时,让更多人打卡鼓楼不再是单纯的合影留念,鼓楼造型的甜品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人们除了登高望远,也愿意在这里驻足歇脚,给更多美好奇迹的发生留下无限可能。
上图:角楼咖啡 下图:钟鼓饮时
我们一直在不停讨论现代生活方式与城市消费的发展。这些可以承载艺术、商业、生态的城市公园,或许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公园式商业地产,就是最好的印证。
城市公园里精致商业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但闪光点不能小觑。公园+商业,由“一杯咖啡”发起,但它对社会带来的价值与影响力,可能会在更多城市项目的方法论上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