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秋收已近尾声,秋种陆续开始。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镇小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片区,路成网、渠相连、路相通,农户们正驾驶着大型机械翻土更新,为即将开始的冬小麦播种做好准备工作。
近年来,淮阴区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筹管理,将零散分布的小田变为成方连片的大田,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基础支撑。
“以前传统种植的水稻亩产大概在800斤,现在亩产能达到1100斤左右。”淮阴区南陈集镇小桥村党总支书记陈先飞高兴地表示,这都是得益于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果。南陈集镇是淮阴区第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先导镇。过去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镇里大部分农民一直种植低产低效的旱田,“没改造之前,灌溉渠就是土堆,一到农忙就愁灌溉。如果遇到下雨天,地里的路都没法走,这些还导致了不少矛盾,难以解决。”谈到改造之前的情况,南陈集镇副镇长刘绪坤记忆犹新。
自2022年开始,淮阴区南陈集镇对上争取1.2亿余元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对6.1万亩农田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已经改造完成2.9万亩,配套改造泵站9座,新建防渗渠道58公里,铺设机耕路49公里,新增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2000余个,疏浚沟渠49.5公里。
种植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全面盘活土地资源,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利用,仅小桥村2023年村集体收入就达到了5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7万元,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提升”。
规划先行,科技赋能。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科技力量也发挥了较大作用。2022年,淮阴区马头镇头庄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后,该镇积极探索新技术、新装备,新建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1座,该耕地质量监测站可对项目区的耕地土壤墒情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与省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直观展示农田的灌溉情况、耕地面积、土壤墒情等信息,从而实现了稻麦生产的精准指导。
江苏中运粮农业科技有限发展公司生产负责人路海指着不远处的稻田说:“2017年开始,我们在这里陆续承包了近4000亩土地。可以说,变成示范区后,我们的病虫害防治施肥也变得智能化,气候质保站在这里建了智能监测点,及时监测田里的水、土质、病虫害,根据农资推广中心实时发放通报病虫害防治。有问题的专家及时来搞好病虫害防治,非常方便。”
“智能泵站相较于传统泵站它能达到一键关停、一键启动、远程操控,为高标准农田实现智慧赋能。”淮阴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万晨说。据统计,淮阴区马头镇全镇高标准农田作业已基本实现高质量的“耕、种、管、防、收”全程机械化,全镇高标准农田建成率已接近98%。今年全镇水稻亩产超640公斤,比全区平均亩产高出近24公斤。
下一步,淮阴区将继续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持续推动规模化种植与数字农业建设,通过集中土地资源、利用数字化技术等手段,适应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新需求,努力形成特色种植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让高标田成为农民增收的“加速器”。(时昆和 翟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