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新发现!汕尾红海湾新发现3处不可移动文物

四普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已进入关键的实地调查阶段,普查队员们踏遍田野山间,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搜寻历史碎片。

2024年10月22日至24日,汕尾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与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普查队在红海湾共同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在该地区新发现三处不可移动文物。

图片

1928年红四师战士池兜澳渡海处

10月22日,普查人员首站来到后海澳红军墓。该墓位于内湖村池兜村鲎头藤埔。

1928年3月1日,国民党军队攻陷海丰县城、汕尾等地。3日,红军四师十团协同沿海赤卫队反攻汕尾(程子华同志也参加了这次战斗),遭汕尾海面敌军舰船炮击,红军四师十团退到大德岭下新塘岭与敌进行激烈战斗,终因敌众我寡而失利。红军四师十团根据形势,留一连驻赤坑、田墘内湖地区。

 图片

程子华等众多将士由农会组织用帆船从内湖池兜澳渡海到对面的陆丰金厢、碣石,随着又投入攻打惠来县城的战斗。此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多次进攻留驻的红军,红军四师十团先后有8位战士在田墘内湖地区与敌作战中牺牲。当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在池兜村鲎头藤埔安葬了这8名烈士,并立碑纪念。

就在纪念碑不远处的池兜村后海沙滩,便是新发现的1928年红四师战士池兜澳渡海处,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1928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子华及其他红四师革命战士,从此处渡海至陆丰金厢,参与革命战斗。现场发现挂有“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牌”。

图片

商周石鼓山遗址:汕尾目前发现的唯一洞穴遗址

10月24日,汕尾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与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普查队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东洲街道开展实地调查,在该街道发现一处“三普”调查时尚未登记的文物点“石鼓山遗址”,现场立即开展文物调查与登记工作。

图片

石鼓山遗址,位于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东洲街道石鼓村,东北距白沙湖约1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多块花岗岩巨石垒砌形成十八个前后相连的天然洞穴,洞穴呈狭长状。

图片

2019年汕尾沿海考古调查队,在石鼓山洞穴外侧的山坡上发现文化层,发现了一些石器和大量陶片,石器风化情况比较严重,其中有一件完整的石锛和一件石臼残件。发现的陶片包括夹砂灰陶、红褐陶、黑褐陶等,大多数为素面纹,少量为绳纹和方格纹,可辨器型有罐或釜。

图片

意大利神甫麦兆良在《粤东考古发现》中记载:“对于最早信奉宗教的先民来说,陡峭的山坡便是神圣的祭坛,而花岗岩石则是永久的烛台。”他推测石鼓山遗址是一处祭祀场所。但因洞穴狭长,不宜居住,专家和考古队保守地推测,石鼓山洞穴遗址应是古人的庇护场所,可用于遮风避雨乘凉等。根据出土遗存推测遗址年代为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距今3500-3000年。石鼓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汕尾史前文化有重要的价值,是汕尾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洞穴遗址。

形制罕见的葫芦形墓

10月24日,汕尾市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队与红海湾普查队伍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开展四普实地调查,在该街道发现一座形制罕见的清代葫芦形古墓葬——陈荣华夫妇合葬墓,于是现场开展调查与登记工作。

图片

陈荣华夫妇合葬墓位于遮浪街道东尾村前双石仔山。从空中俯瞰,墓葬形似葫芦。墓葬占地面积3285m²,墓体面积63.43m²,总长14.5m,最大宽8.6m、最小宽2.4m。该葫芦形墓地由主、副塚连成,俗称“双坟衣”,被认为能够聚集气场,象征着家族福禄吉祥、繁荣昌盛,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风水和吉祥的追求。

墓葬坐南向北,灰沙土夯筑,依地势由垅环连接构成前后主副坟塚结构。依次为月池墓埕、拜堂、祭堂、主塚、副塚。主塚墓碑由花岗石打造,碑额祥云拱月图,圆圈处雕“清”字。碑文:四世祖考国学生谥质直惠丰 妣谥端淑洪氏孺人 陈太公妈之墓 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吉修 一九九一年装修。副塚碑文:陈太公妈之墓。墓后遗存有“拔元”石匾。据陈氏后人介绍,该墓原有石牌坊,上世纪80年代修村道期间拆毁,石匾为牌坊遗物。

图片

据《陈氏族谱》记载,该墓为其四世祖陈荣华夫妇合葬墓。陈荣华(1701-?),字衍周,莲友。16岁入读国学,清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拔贡生,考取内廷教习。先后在惠州府、江西任儒学教谕等职。于任上离世,原葬于江西,嘉庆二十四年(1819)迁回本地。

陈荣华夫妇合葬墓规模较大,原貌保存好,形制独特,建筑形式具有江西、福建等地风格,是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保存及研究价值。

文|记者 何文涛
图|汕尾市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