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伟:竭尽全力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一个有爱的“家”| 厚道山东人

图片

今年,是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53岁的副院长杨守伟步履不停、护理孤弃儿童的第24年。时间是她步履不停的见证,作为一名基层的孤弃儿童护理员,她成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齐鲁和谐使者、齐鲁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能被孩子需要,我觉得很幸福。”回顾这些年所付出和获得的点滴,杨守伟坦然地说:“我只是沾了孩子们的光,我只因为是‘妈妈’,才有这样的荣誉。”

每天早上7点,杨守伟准时出现在福利院,查看完孩子们的情况后,才能安心做其他工作。楼道里,她前行的身影,犹如一团火焰,温暖并照亮着孤弃儿童的未来。

多年来,杨守伟成长、工作在山东,在这片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她的言行,深刻体现了厚道的山东人,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光彩。

图片

(以下均为资料图片)

“能被他们需要,我觉得很幸福。”

对现在的杨守伟来说,无论是身在报告厅,还是面对采访镜头,一谈起福利院的孩子,她总是忍不住流泪。那是杨守伟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每每拿出来讲述,她都重温一遍。每个孩子,从入院的那一刻起,他们的音容样貌,都深深地刻在她的记忆里。

29岁那年,杨守伟来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工作,“就是看孩子,能难到哪里去呢?但双眼迅速捕捉到的画面,让她不由得退后几步,这种震撼与压抑,让她一下子没回过神——重残率超过90%,唇腭裂、脑瘫、脑积水、肛门闭锁、先天性心脏病、手足畸形等,甚至还有传染病。

不等杨守伟缓过神来,她便将孩子们抱在怀里。“毕竟是天真的小生命,我反而觉得他们很可爱。”杨守伟解释,她不是出于悲悯之心。接过孩子后她甚至没工夫打退堂鼓,“给他们喂饭喂奶,换尿布,洗澡、打扫卫生,一直是在忙。”

“能被他们需要,我觉得很幸福。”杨守伟说,孩子们每天都会对你笑,他们特别渴求别人的爱,她能继续干下去,看护好他们,觉得是责任。

爱是相互的,一方发出,另一方也能接收到。在福利院,杨守伟只要出现在孩子们身边,他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拥上前叫“妈妈”,直到每个小手都能攥住杨守伟的一根手指,脸上才露出满意的表情。

“我的怀抱只有一个,孩子们都想跟我亲近,拉着我的手指头,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抱吧。”杨守伟说,在家庭里,一个孩子是大人的心头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抢着抱孩子,但福利院里的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么多的爱的,后来,在工作中,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被抱至少7次。“在这里,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平均的爱。”

为了这一声声“妈妈”

24年间,有个让杨守伟格外牵肠挂肚的孩子,她的名字叫方晓玉(化名)。

第一次见到晓玉,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第一眼,杨守伟的心瞬间就被揪起来:孩子的眼皮外翻,眼珠通红,全身上下几乎每寸皮肤都翻裂起来,一片挨一片,如同鱼鳞一般,下边到处是血口子,密密麻麻,很多还化了脓,血水、脓水混在一起,发出呛鼻的味道。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判断,当时晓玉已经两三岁。但她从不说话,她身上的皮屑脱落得厉害,甚至连伸胳膊动腿,就连皮带肉扯得孩子痛苦不堪。医生说,晓玉得的是罕见的鱼鳞病,无法根治,但通过细心护理,可以缓解。

查遍资料,却没有找到具体护理方法,但看着这样的晓玉,杨守伟不忍心,她开始自己摸索:勤给晓玉洗澡,捧着温水,一点一点地洒在身上,让皮肤逐渐适应温水带来的刺激;每天涂3遍药,凡是开裂的皮肤,都要轻柔地涂抹到;为避免浮起的“鳞片”扯到皮肤,都要尽早剪掉……

经过一年多精心护理,晓玉身上的一个个伤口开始愈合,鱼鳞状的皮肤逐渐脱落,身上许多地方有了正常肤色。

有一天,杨守伟正给晓玉洗澡,她突然抬头叫了一声:“妈妈!”杨守伟顿时愣住了,原来这孩子会说话,这声“妈妈”让杨守伟觉得,之前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杨守伟先后联系济南、北京等多家医院为晓玉治疗,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晓玉学会了唱歌跳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在福利院生活8年后,被爱心家庭收养。

抚摸着晓玉养父母寄来的照片,杨守伟难以抑制思念的泪水,后来因为实在太想孩子,便强迫自己不再看照片。

“刚开始,孩子们都喊阿姨,等到了2006年前后,就变成喊妈妈了。”杨守伟解释,“因为想成为孩子最亲的人,而对孩子来说,最亲的人就是妈妈。”

也正是为了这一声声“妈妈”,杨守伟不允许孩子们被看成另类,她要做的,是尽最大的努力,是补偿命运的亏欠,

杨守伟曾无数次地为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祈祷。当她拉着一只只小手,把这些小小的“心头肉”“小棉袄”抱在怀里,她的心就立刻软和起来;不管工作多累,只要听到孩子们黏着她喊“妈妈”,就一切都释然了。

图片

创新护理方法,“让孩子们更舒服一些”

遇到难题,直面困难,找解决方案——这是杨守伟和同事们长年累月面对的护理挑战。而当孩子身体状况好转后,可以被领养的时候,“妈妈”们又要面临分别。

当接过110民警送来的女婴,小被子上的纸条让杨守伟也不由得退后几步:艾滋病抗体阳性。这是2010年的正月初五,正值春节假期,杨守伟是被同事的一个电话喊回了福利院。“她是一个生命啊,只要送到福利院,就是我的孩子。”杨守伟主动承担起护理她的“担子”。

为了打消其他同事的顾虑,也为了更好护理。杨守伟给联合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的医学博士马郎发邮件求助。马郎回复,这个女孩是母婴传播导致的抗体阳性,和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不一样,只要做好防护,不会有传染危险,如果精心抚育治疗,还有可能转阴。

在杨守伟的精心护理下,奇迹真的发生了!女孩8个月大时,体检结果显示,抗体转阴;随后,连续4次体检,结果全部阴性。3岁时,她被成功收养。

其实,对于这些患有先天疾病的孩子来说,手术治疗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手术前,孩子要有好的体质。“把孩子养得越好,手术成功概率越大。”杨守伟记住了医生的话。

经过护理,达到手术标准的孩子就可以做手术了。与手术大门一墙之隔的长椅记录了杨守伟煎熬的等待。她忙前忙后,为孩子们祈祷。“快好起来吧,等你好了就能找到自己的妈妈了……每次想到这里,她泪水又“决堤”了。

2010年,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搬家了,这是一座圆伞形的建筑,蕴含了建造者深切的爱意。全院上下都沉浸在兴奋中,杨守伟也是。但是当夜深人静时刻,她又想起那些再多努力却依然无法留住的小生命,那些孩子没能等来这样好的医疗条件。

图片

“能定义我的,只有妈妈”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孩子被收养后,除了回访家长,尽量不主动联系孩子。

为孩子找到家是开心的,但每次送孩子离开,杨守伟总是不舍。几天前,福利院为一个孩子找到了新家。杨守伟送孩子到福利院门口,孩子开心地与妈妈握手。“当时,我觉得这个孩子走没问题,肯定不会对我们不舍。”但是,当孩子被抱着上车时,回过头来对杨守伟说:“杨妈妈抱抱我。”说到这里,杨守伟眼圈红了。“每年都有许多次这样的场景,很纠结。但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回归家庭,有一个完整的家。”

杨守伟说,她养育的孩子中,有的已经上大学了,会经常给她发微信聊天。“他会告诉我,今年要考研了。”杨守伟为他高兴,给他发了红包,“他不要,说生活费够了,特别懂事。”

孩子们结伴放学,回到福利院看到杨守伟,都拥上来。“他们会特别开心,会撒娇,让我抱一抱。”杨守伟认为,孩子们感受到充足的爱,才会表达爱,“他们都是很善良的。”

“在福利院,我每天都被幸福包围着。”杨守伟说,自己的信仰就是当好这些孩子的“妈妈”。

“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什么时候,能定义我的,永远只有‘妈妈’两个字”。

记者:薛冬 摄影:王汗冰 校对:冬平 编辑:曹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