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馄饨陪伴街坊19年

和很多开了多年的街坊店一样,芦笛馄饨店是附近居民的“老地方”。熟客们走出家门,自然而然就会拐到了店门口,人还没走到店里就能闻到那股熟悉的香味。对住在附近的市民来说,店里每天准时蒸腾起来的水汽就是来自老板的问候。




推荐理由:

吃了十多年 馄饨熟悉而鲜美


煮熟的馄饨飘在碗里,圆滚滚地既像小珍珠又像小水母,外皮看着很薄,里面的肉馅泛着微红。老板用猪油配的汤底,搭配上胡椒粉和紫菜,味道特别香,早晨吃一碗,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暖和起来了。我吃了十多年,这家店的馄饨还是很鲜美。

——家住芦笛路的李女士



记者探店:

开在街边的小店很有“人情味”


在芦笛路和九华路交叉口,往北走几十米,就能看到芦笛馄饨店的绿色招牌。开在路边的小店面积并不算大。在这2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里,总能看到老板和老板娘两人忙碌的身影。


图片

小店门面。


记者来到小店的时候是上午十点,已经过了早餐的“小高峰”,店里除了零星几个客人,就是正在操作台前包馄饨的老板。


“要吃几个馄饨呀?”老板停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打起招呼。在记者点单之后,他熟练地从餐盘里取出刚包好的馄饨下锅,又麻利地往碗里调配汤底配料。“你先去坐一会,馄饨马上就好。”


在等待的时候,记者环视小店,看到店铺内一共摆放着四张木质餐桌,一个长长的操作台将小店用餐区和后厨分隔开。煮馄饨的大锅不断地冒着热气,老板忙碌的身影在水蒸气里若隐若现。


“馄饨好了,辣椒和调料在左手边的台子上。”仅是几分钟,老板便把煮好的馄饨端上了操作台,并贴心地介绍了每个瓶子里装着的调料。


图片

店里的馄饨。


煮好的馄饨冒着热气,汤里飘着紫菜和葱花。将馄饨连汤一起送入口中,先是感受到绵软的馄饨皮,然后就是有些许弹牙的肉馅。随着汤底的鲜味和胡椒的香味一起在嘴里扩散,一碗馄饨不知不觉就下了肚。在店内吃馄饨的这段时间里,记者看到有不少顾客来购买生馄饨。老板在给他们打包馄饨的同时,还贴心地把汤底调料也装成小袋。“回去煮馄饨的时候什么都不用加,煮熟以后把这一小袋加进汤里就可以吃了。”老板说。



小店故事:

餐饮“老江湖” 把店开成街坊的“小食堂”


芦笛馄饨店是老板李财云和妻子一起经营的夫妻店。他们在这里已经开店19年,周边的顾客都亲切地叫他们李叔和王姨。李财云今年已经67岁,是一个做了29年餐饮的“老江湖”。


图片

李财云正在给顾客打包馄饨。


“以前我们夫妻俩在穿山那边开米粉店,2005年搬到芦笛路这里开始做馄饨。”李财云说,店里一直就是他们夫妻两个人在打理,以前精力足的时候还会做些饺子和其他面点,后来年纪大了实在擀不动面团,才专卖馄饨。


李财云的小店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开门,一人起锅烧水,一人拌馅,之后就坐在店里包馄饨。随着天越来越亮,餐盘里的馄饨也越堆越高,店里的顾客逐渐多了起来。这时候,夫妻俩的其中一个人“转岗”去煮馄饨。忙着忙着,时间就快到晌午了。


聊着开店的经历,李财云手里也没闲着,一手拿着木筷一手拿着馄饨皮,三下五除二就包好了一盘馄饨。比起来到店里吃,有不少街坊熟客都来这里买生馄饨回去屯着。所以,李财云两人总是在忙活。“现在一天能卖十六七斤馄饨,周末会多一点,能卖二十多斤。”


虽然小店的生意很好,但是李财云和妻子却很“淡定”,每天做完午餐时段后就准备收摊休息。有时,他们也会轮班互相放假,只留一个人在店里照看生意。“现在年纪大了不想太累,我跟她经常下午去赶圩逛街,开心最重要。”


在谈起自己做的馄饨,李财云倒是十分谦虚。他觉得小店的生意还是靠街坊们的捧场。这十多年里,顾客嘴里的“李叔”“王姨”,看着不少孩子吃着他们的馄饨长大成人。这样亲密的关系,让这个小店成了街坊四邻的“小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