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改人家:睹物思人的老物件,执念一生的新家当

图片

前不久,台风“康妮”给上海带来了屈指可数的“11月台风天”,住在康健路341弄7-8号的郑莲仙内心却有别样的感慨。2年前,身为楼组长的她每逢台风暴雨天气,都要跟居委干部一起担心事,“1楼居民家的地板会不会泡水;3楼居民家会不会又漏水,让天花板剥落得更厉害……”

一切担心在今年4月30日画上句号。这天是康健路341弄7-8号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开启房屋交付的日子。如今,半年过去,原本住在这里的27户居民已陆续回搬。历经今夏历史性的高温天和几轮强台风的影响,而今住进一梯两户、有独立厨卫的新家,居民们都感慨,“还好今年搬进了新房。”

2023年到2025年,上海计划实施90万平方米的旧住房成套改造,其中今年计划完成31万平方米。在搬进新家的居民家中,记者发现了一些被特意保留的老物件,也有让居民渴望几十年终于圆梦的新家当。新与旧,拼接起一幅意味独特的城市温暖图景。

坐在八仙桌前,感觉母亲仿佛还在身边

黄祖菁家的一间房间里,摆放着几件从老宅搬来的家具:一个玻璃古董柜,一个红木花架,最醒目的是一张四四方方的红木八仙桌。老邻居到她家做客,一走门都忍不住说:“这不就是你家原来的样子吗!”大家围坐在八仙桌前聊家常,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图片黄祖菁新家的八仙桌    受访者供图

黄祖菁的老宅在金陵东路宝兴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个居委会就诞生在这里,第一任居委会主任单粲宝正是黄祖菁的母亲。在她的记忆里,母亲热情开朗,常欢迎大家到家里做客,小时候客堂间永远是全家最热闹的地方。

“20多平方米的客堂间,中间摆着两张八仙桌,平时,这就是祖孙三代的饭桌。”黄祖菁至今仍清晰记得,母亲当上居委主任后,因刚成立的居委会还没地方办公,母亲就腾出客堂间招呼大家到家里办公、开会。黄祖菁说,小时候自己和姐姐放学,也会带同学到家里玩,大家围着八仙桌做作业。“把两张八仙桌一拼,就是一个乒乓球台,客堂间里永远有欢声笑语……”

图片黄祖菁新家的八仙桌   受访者供图

图片黄祖菁重返老宅   受访者供图

岁月更迭,20多年前,母亲单粲宝离开了。2020年,宝兴里旧改,黄祖菁一家搬离了居住了半辈子的老宅,一件件带着对母亲记忆和思念的家具都被她搬进了新家。其中两张八仙桌,姐姐和她各珍藏一张,黄祖菁还专门花费几千元,托人将老家具都送去常熟的一家家具厂修整。

而今在黄祖菁的新家里,她特意为这些老家具空出了一间房间。“每次走进这里,坐在八仙桌前,我仿佛回到了老宅的客堂间,感觉母亲仿佛还在我身边。”

钢琴放得下,冰箱也放得下

何培哲喜欢文艺,50岁生日那天,妻子郑莲仙送了他一架钢琴,但摆放在面积20多平方米的家里,钢琴不得不充当摆放酱油、大米的货架。郑莲仙喜欢“买汰烧”,过去二十多年,她做梦都想要一台大冰箱,能够想吃什么就能买什么,不愁没地方放。

居住空间捉襟见肘,只是康健路341弄7-8号居民“居住之困”的冰山一角。改造前,这栋建于1953年的红砖楼已经因年久失修变得不适宜居住,居民做饭时要在房间里切好菜,再拎着调料和锅铲到公用厨房炒菜。郑莲仙从来不敢多买食材,因为家里放不下;冰鲜、冷冻食品更是不敢下手,因为家里的小冰箱只有半人高。

图片旧改前的康健路341弄7-8号   舒抒 摄

2023年4月,康健路341弄7-8号原拆原建改造启动。一年后新家交房,郑莲仙第一时间把新买的双开门冰箱放到了新家。女儿叮嘱她新家电要试用一阵,但郑莲仙实在忍不住了。“总算有自己的大冰箱,我开心得不得了!”她第一时间买来速冻水饺、汤圆先放到冰箱的冷冻柜——冷冻区域很大,有两个又宽又深的大抽屉。冷藏区有4层,里面摆放了虾仁、鸡蛋、郑莲仙喜欢吃的腐乳、何培文爱吃的蚕豆,还有以前因保存困难而从来不会买回家烹饪的海蜇。

“这些益生菌都是女儿买给我们的,快递送一箱来很方便。”郑莲仙和何培哲搬进新家后,女儿经常快递下单给父母添置美食和日用品,不愁没地方放。“前两天女儿还买了大闸蟹来,生活真的升级了。”

图片郑莲仙向记者展示她的新冰箱  舒抒 摄

图片何培哲拉琴   舒抒 摄

郑莲仙还有很多盼了几十年的东西,微波炉、沙发、大衣柜、双人床、电视柜、床头柜、能坐下祖孙三代的饭桌……这些曾经因居住条件有限而无法实现的愿望,在回搬新家时都有了充足的空间让她一一实现。被迫充当“农副食品货架”的钢琴也恢复了靓丽的真容。“现在兴致来了我就弹一首曲子,吹吹笛子、口琴,拉拉胡琴,小外甥来了也会第一时间坐上琴凳露一手,我们有同样的兴趣爱好。”何培哲说。

有了空调,夏天终于不再让人烦恼

今年夏天,上海高温天气创下历史纪录,77岁的张金荣不敢想象,“如果还住在老房子,这个夏天将是多么难熬”。

旧改前,他们一家三口则蜗居在金陵东路上一间15平方米的旧里,40多年来都与几家人合用厨房,每天要拎着马桶上下楼梯,房屋破旧、四处透风。“旧里的生活大都如此。”张金荣经常这样安慰自己。但有件事始终让他挂心:老伴一直想要装台空调。

图片张金荣在旧改前的老房子     唐烨 摄

图片张金荣家旧改搬迁那天   海沙尔 摄

“上海的夏天那么热,但我们从来没用过空调。”旧改前,张金荣在老房子里指着“酥掉”的墙壁说,几年前曾有装空调的师傅上门来看过,但结论是“房子太破了,墙壁打个钉子就漏了,实在安装不了”。

天最热时,居委干部会叫弄堂里的老人都到居委会“孵空调”。“但居委干部总要下班,晚上我们还是要回家睡觉的。”于是,张金荣家里在夜里就同时开两台电风扇,对着床上的一家三口吹风,可依旧闷热得让人无法入睡,夏天也成了老张最不想面对的季节。

“什么时候能住上带空调的新房。”睡不着的时候,张金荣经常这样想。

图片张金荣的新家

图片张金荣的新家客厅

2020年1月,旧改的阳光终于照到了张金荣一家。黄浦区金陵东路地块旧改动迁,张金荣一家三口在当年搬进了通过货币置换、位于浦江镇的一套三室商品房。

新房子装修时,一家三口去了两次家电城,几番对比下,为客厅和三间卧室都选好了空调。“客厅里放一台白色立式空调,清清爽爽,马力很足。这样夏天室外再热,空调一开,房间马上就凉快了,真的太舒服了!”张金荣说。

我们都老了,但水杉树正当年

焕然一新的康健路341弄7-8号,居民楼西侧靠近桂林路有一棵高大的水杉。虽然入秋后叶片有些稀疏,但居民们都很护着它:“夏天很茂盛,长势很好。”

图片康健路341弄保留下来的的水杉树   舒抒 摄

水杉树栽种于1977年3月12日,种下树苗的李阿姨如今已是一位88岁的耄耋老人。当时身为居委干部的她在植树节当天从漕河泾镇上领来一批树苗,同居民们在小区里种下了枇杷、橘子、蜡梅、桂花等植物。此后搬来的居民则陆续种上了月季等观赏性强的花卉,使得整个小区植被繁茂,郁郁葱葱。

小区原拆原建改造启动后,施工方中建科工与居民区协调,因施工场地有限,需要移栽大部分的树木和植物,便于装吊车等大型设备通行。居民们很快想到这棵即将年过半百的水杉。

“小区里种了很多树,这棵水杉是我妈妈当年种下的,我就试着跟施工方商量,可否留下这棵树……没想到对方很理解,说可以试试。”李阿婆的女儿陆阿姨找到中建科工康健路341弄项目负责人黄斌,后者得知水杉树的来历后,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几天后,陆阿姨得到了好消息:水杉的位置不影响施工,可以保留。

图片康健路341弄7-8号门前口袋花园保留的红砖   舒抒 摄

图片郑莲仙(左)和邻居王三妹(右)坐在新家门前的口袋花园   舒抒 摄

考虑到居民对小区的情怀和眷恋,中建科工在施工时还特地为居民们保留了老房子的多处细节:小区门口的花坛铺设了一排装饰红砖,就是来自拆除的“红砖楼”本身;原本的香樟和柳树也各保留了一棵,现在一出小区就能看到;新小区采用开放式设计,楼前的口袋花园增加了座椅和矮桌,一旁的风雨连廊则专门留下一堵展示墙面,记录小区原拆原建的全过程。

11月初的一个晴天,郑莲仙和邻居王三妹坐在风雨连廊下聊天。两人看着展板上小区的老照片,再看着眼前风光宜人的漕河泾港和艳阳下清丽的水杉树,不经感慨:“我们看着这棵树长大,只要看到它就想起自己的成长……现在我们老了,但树还年轻,长势越来越好,就像我们的祖国一样,欣欣向荣。”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