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再写:看朱屺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

 澎湃新闻获悉,“图式再写——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专题展”昨天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对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最完整的呈现,既包括朱屺瞻艺术馆的典藏作品,又有公私机构的珍稀收藏。展览共展出34件(组)作品,其中,《山水十二品》《积肥图》《60年代写生册页》《天目山莲花峰》等作品以及11本速写本都是首次向社会公开亮相。
据展览策展人、朱屺瞻艺术馆负责人马艳介绍,此次展览全面、立体地展现了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创作和成就,共分为“第一部分:对景写生”、“第二部分:深入生活”、“第三部分:新与变的转向”三部分,是对朱屺瞻五六十年代作品在艺术风格与笔墨语言的梳理、研究。
图片
晚年的朱屺瞻先生(1892-1996)
图片
展出作品《松风来涛声》局部
朱屺瞻先生(1892-1996),生于江苏太仓浏河,20世纪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在艺术上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其创作继承传统,融会中西,可以说,中西合璧是其艺术语言非常重要的特点。朱屺瞻先生身处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20世纪,其一生所跨越的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和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孜孜以求使他在人生的前后期呈现出两种比较鲜明的艺术身份,人生的前半程他主要以洋画家,或者中西兼擅的画家身份穿行于艺术界;在人生的后半程中,他的主要精力转入了中国画的研习与创作,愈至晚岁,画境愈佳,在接近九十岁高龄,实现了艺术上的“耋年变法”。曾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校董兼教授,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擅大写意山水及花卉蔬果,兼善人物。画风浑厚雄健、质朴清新、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深厚的民族传统,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晚年推出九十岁、九十五岁、百岁、百又五岁个展,创造了美术史上的奇迹,享誉海内外。著有《朱屺瞻作品集》《癖斯居画谭》《朱屺瞻百岁画集》等。
图片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现场的速写
图片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现场
朱屺瞻早年曾东渡日本学习油画,1949年以后专攻国画,1977年初完成了兼具哲学思索与艺术意象的《浮想小写》册页十二幅,亦拉开了“耋年之变”的序幕。而在20世纪八十年代,接近90岁高龄的朱屺瞻,以“泼色法”为代表实现了艺术上的“耋年之变”,其融贯中西而独辟蹊径,在国画的笔墨线条中糅合西画的造型变形,在色彩敷染中呈现西画的色调光影。
谈到现代美术史上的朱屺瞻,人们多爱谈其苍茫拙厚的笔墨和强烈醇正的色彩,特别是他在接近九十岁高龄实现艺术上的“耋年之变”。相对而言,对于其漫长艺术人生的中段时期,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创作,却缺乏深入的研究、认知与评价。此次展览“图式再写——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专题展”将重点聚集其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创作,探讨他对于时代与社会的艺术探索和创作特色。
图片
朱屺瞻   《马桥公社》   纸本设色  69.5×44cm   年代不详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图片
朱屺瞻   《淀山湖打捞矿铁图》   纸本设色   137×69cm  195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迈入新纪元,此时,美术界面临的任务是如何重新审视传统和推陈出新,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服务于新社会。对于中国画改革的途径,1953年艾青在《文艺报》发表的《谈中国画》一文中表示,“新国画”之“新”表现在:一要“内容新”,二要“形式新”,“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画风景的必须到野外写生”,“一幅画的好坏必须首先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传统的中国画家深受感召,一方面孜孜于笔墨当随时代转变,另一方面题材亦推陈出新,致力于为祖国河山立传。画家们走遍名山大川,壮游写生,描绘河山新貌,表现社会欣欣气象,实现中国画的转变。
朱屺瞻先生在《癖斯居画谭》中曾自述:“到了解放后,我全力以赴地专攻中国画,与其说是开新端,不如说是遂初志,很有‘归去来’的快感!”在改造中国画和新国画运动大潮的影响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在1953至1966年,前后十多年时间,朱屺瞻的足迹曾踏遍祖国青山,这一时期他曾二登黄山,二上井冈山,先后到达过北京、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南京、无锡、杭州、温州、宁波、广州、景德镇等地,或往革命圣地,或进风景名胜,或踏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兴工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大川……积累了大量的即景速写和山水画画稿,正如多年后,朱屺瞻谈到“在这个阶段,写生是我主要功夫”。并深切感悟到“写生须写出活处”的艺术主旨。
图片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现场的黄山写生
图片
朱屺瞻   《山水十二品之7狩猎》   纸本设色   1963
此次展览策展人、朱屺瞻艺术馆负责人马艳介绍,此次展览共分为“第一部分:对景写生”、“第二部分:深入生活”、“第三部分:新与变的转向”三部分,是对朱屺瞻五六十年代作品在艺术风格与笔墨语言的梳理、研究。
其中,尤可记者是1957年4月,朱屺瞻与钱瘦铁一起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川陕壮游,直至7月4日才回到上海。这是一次游览,是一次写生,更是一次游学、交流和观摩。这次的壮游,对屺老以后的创作发生了巨大影响。到达西安,和长安画派的石鲁、赵望云、方济众相见,畅谈中国画界新事。钱瘦铁为朱屺瞻刻了一方“学而不厌”的印章,边款跋云:“丁酉暮春,与屺老从武汉经三峡,过秦岭至长安。万里壮游中谈论中外艺术,自石涛、八大、冬心、谷柯、塞尚、马蒂斯至缶老、白石,以我二人所见相同,屺老骎骎不懈,因刻斯印赠之。叔厓。”
图片
1957年,朱屺瞻(中)与钱瘦铁(右)
图片
现场展出的朱屺瞻写生画作
此次展览“图式再写——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专题展”将重点聚集其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创作,通过书写朱屺瞻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脉络的切片,探讨其在国画改造背景下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分析其在审美趣味、图式意义、笔墨技法等各方面所做的变革和探索,希冀呈现出他创作变迁过程、创作思想,从艺术史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探寻朱屺瞻在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贡献,追索其在20世纪中期中国画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言,写生在当时的美术界,是体现现实主义的重要手段。表现现实,成为在美术专业领域追求进步的代名词。而其对立面,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远离现实、超尘脱俗的文人画,另一类则是崇尚主观表现的西方现代绘画。旧时朱屺瞻所研习的中西绘画,如前所述恰恰正是这两大类型,“如今我们可以想见朱屺瞻当时内心翻腾的波澜……然而他却保持着自己本性中一贯的淡然。在有关他当时的文字记录中,我们很难感觉到他内心的波澜。但在朱氏绘画中,波澜却显而易见已然翻腾起来,这便是所述其山水画出现的新变。此时朱屺瞻亦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融入时代。”
图片
朱屺瞻   《山水十二品之3雨中》   纸本设色   1963
在开幕式上,百岁高龄的朱屺瞻夫人陈瑞君专程来到开幕式现场并与参会嘉宾合影,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画家张雷平及虹口区文化旅游局负责人先后发言。
图片
展览开幕现场
当天的研讨会上,上海艺术界人士张培成、陈心懋、陈九、乐坚、张立行、王琪森、徐明松、石建邦、顾村言、陈浩等进行了交流讨论。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