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免疫细胞,加剧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细胞》子刊揭示全新协同发病机制

全文1707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细胞-干细胞》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揭示了APOE4和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协同作用。

02研究发现,清除小胶质细胞后,APOE4蛋白将不再造成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的大量堆积。

03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全新的嵌合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表现。

04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被人类神经元产生的APOE4激活,从而可能有助于生成AD中的错误折叠蛋白聚集体。

05通过药物特异性清除促炎的小胶质细胞,或许可以降低APOE4基因携带者的AD患病风险,或是延缓AD症状。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小胶质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可以在健康的大脑中清除有害蛋白。然而,当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风险因素载脂蛋白E4(APOE4)存在时,小胶质细胞却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保护状态转变为有害状态。这时,这些细胞会引起炎症以及错误折叠的蛋白聚集体。不过,小胶质细胞如何影响神经元中APOE4相关的AD发病机制,仍然是未知数。

在一项发表于《细胞-干细胞》的新研究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格拉斯通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黄亚东教授领导的团队构建了植入人类神经元的嵌合小鼠模型,并由此发现,清除小胶质细胞后,APOE4蛋白将不再造成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的大量堆积。这一发现揭示了APOE4和小胶质细胞在AD发病机制中的协同作用,并且提出通过药物减少特定的小胶质细胞,或将有助于AD的治疗。

图片

人类的APOE蛋白有三种主要形式,包括最常见的APOE3、会降低AD风险的APOE2,以及臭名昭著的APOE4。APOE4突变会增加AD的患病风险,而当个体的两个拷贝均为APOE4时,患病风险进一步提升。携带两个APOE4基因拷贝的人,患AD的风险比APOE3携带者高出10倍以上。

要研究APOE变体与脑细胞的复杂作用,小鼠模型并不可少。不过,要在小鼠身上模拟人类大脑并不容易。如果只是将人类APOE4基因递送至小鼠体内,并不足以完全模拟人类脑细胞在AD中的表现。

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嵌合小鼠模型——小鼠不仅携带了人类APOE基因,它们的脑部在成熟之后,还植入了人类神经元,因此可用于模拟晚发型AD。利用这一创新,研究团队能够研究携带APOE4基因的人类神经元(人类APOE4神经元)如何在老年人群大脑中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在嵌合小鼠模型中,研究证实了人类APOE4神经元的存在会导致高水平的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聚集体。相比之下,人类APOE3神经元会导致中等水平的有害蛋白堆积,而完全缺乏APOE的人类神经元会导致更少的tau蛋白聚集体,以及更分散的淀粉样蛋白堆积。

接下来,研究团队使用嵌合小鼠模型进一步探究了小胶质细胞与人类APOE4神经元之间的关系。作者使用PLX3397(小胶质细胞中一种关键蛋白的抑制剂)选择性地从嵌合小鼠的大脑中清除小胶质细胞。在含有人类APOE4神经元的小鼠中,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聚集体的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结果说明,APOE4和小胶质细胞共同作用,驱动AD进展。

利用单细胞RNA测序,研究团队进一步找到了两种促炎性的小胶质细胞亚群。在携带人类APOE4神经元的小鼠中,30%的小胶质细胞都是促炎性最强的亚群,这一比例在携带人类APOE3神经元的正常小鼠中为20%,而在缺乏APOE的人类神经元的小鼠中仅为8%。

图片
研究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这些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被人类神经元产生的APOE4激活,从而可能有助于生成AD中的错误折叠蛋白聚集体。而通过药物特异性清除促炎的小胶质细胞、降低炎症活动水平,或许可以降低APOE4基因携带者的AD患病风险,或是延缓AD症状。

作者指出,这项研究开发的全新小鼠模型以及初步结果为更好地了解AD(尤其是APOE4相关的AD)、开发治疗药物提供了一条新道路。

参考资料:
[1] Antara Rao et al, Microglia depletion reduces human neuronal APOE4-related pathologies in a chimeric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Cell Stem Cell (2024). DOI: 10.1016/j.stem.2024.10.005
[2] Brain immune cells amplify damage caused by Alzheimer’s risk gene, study finds. Retrieved on Nov. 4th,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63697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