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冬日里的农家‖曾兮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图片

图片


冬日里的农家

曾 兮

时值仲冬,气温骤降,大雪飘落,四野岑寂,万物蛰伏。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描述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过程,更是人们内心普遍的认知和养生观念。于是,自古就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似乎冬日就应闲坐温暖明亮的火炉旁,煮茶烹酒,与家人朋友共饮言欢,舒适惬意,方不负冬日的寒冷寂寥。然而,冬日里的农家却是忙里忙外,难得清闲。

图片

《雪堂客话图》 宋·夏珪 作(故宫博物院 藏)

据清张宗法《三农纪·卷三月令》载:孟冬农时,获迟稻,获豆,收藏良种,墐窗牖,遮牛马屋,制棉衣,制被盖,筑墙垣,收茶子,窖薯,窖芋,起蔓菁根,压桑条等;仲冬农时 修池塘,酵沟泥,造竹木器皿,修理房室,收粪草,收柴炭,制棉衣,造棉被,锄油菜等;季冬农时,造农器,造舟车,收粪,焚果叶,烧荒,垦秧田,压桑枝,压果条,振园篱,酵河泥,种茼等。

油菜,外形微似白菜,叶青,有微刺,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夏代历书《夏小正》中有“正月采芸,二月荣芸”的记述。芸,即为栽培的油菜。13世纪,我国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并发展油菜与水稻轮作,越冬期间需做好田间管理,适时追肥,防止冻害及早薹。

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沤肥是农家最为便捷、实用且成本低的制肥方式,指利用能提供植物养分的材料,通过沤制、发酵、腐熟后,形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肥分的过程。农家沤肥材料可谓无处不在,家畜便粪、腐叶败草、禽兽毛羽骨角、池塘沟渠淤泥……小时候听老人讲制青肥的过程。冬日农闲,老老少少,背上背篼,手拿镰刀,采草皮树叶,一层层压紧压实,堆于田间或者直接倒进水田中,经过一个冬季的腐化,来年春季便可用来肥田。

冬修水利,只为来年。每年冬春枯水季节,都江堰灌区修整堰体,淘理河道,于春种前完成,清明放水,确保农田灌溉所需。岁修已成为都江堰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的重要“法宝”。至于田间地头大小沟渠,则由各生产队统一安排,各户出一精壮主力,带上锄头铲子,于沟渠中清理垃圾、淤泥。一人承包一小段,顺着渠道排成长龙,撸衣挽袖,挥汗如雨。沟岸也有许多人驻足观看帮忙,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冬日的严寒也在此刻消解。

图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古法岁修

除了田地里的活儿,房前屋后,也有许多需要张罗料理的事儿。

每年农历十月后,当气温低至10摄氏度以下,蓥华山上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豆腐乳。以红白山区(现属蓥华镇)的优质山泉水、本地出产的优质大豆、花椒、辣椒等为原料,经磨压、调和、腌制、发酵,历时3个月转化,一坛坛美味的腐乳就制成了,这是四川人胃里真实的乡恋。除此,腊肉香肠的晾制、棉衣被盖的添置、过冬牛棚及鸡鸭舍的修盖、各种农具的制作修整、篱笆院墙的补葺、过冬柴炭收集……仔细阅览各地的地方志或农事书籍,不难发现,冬日里的农家并不清闲。相比于春生、夏长、秋收,农忙时顾及不了的活儿,都留给了农闲时的冬日。

图片

正月十五什邡市马井河坝农具交易区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迎春的准备,大多是在冬天完成的。冬之藏,藏的是过冬所需的食物;藏的是精气神,以避免寒燥之气的侵扰;藏的更是为明年春天生发而暗自积累的蓬勃之力!四季轮转,冬春接替,我们一起蓄势以待,静候花开。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曾 兮
供稿:什邡市地方志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