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卉
前几天,潮新闻记者帮收到一个很特别的求助——寻找上世纪80年代的笔友。
三十多年前,因患小儿麻痹症出行不便的方淼鑫,被困在家中。通过电台的南屏晚钟节目,他意外结识了笔友“寻梦”。依靠书信,他们彼此鼓励、互为支撑,成为了挚友。文字的力量鼓励着方淼鑫走出人生的低谷。遗憾的是,此后两人失联。
多年以后,身体上的缺陷没有带给方淼鑫太多的局限,反倒给了他更加广阔的天空。方淼鑫在竹刻上屡出佳作,成为杭州市余杭区竹刻非遗传承人,成立了工作室。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方淼鑫依旧珍藏着与笔友“寻梦”的往来书信,找回这位旧友成了他的一桩心事。
这是怎样的一段缘分?
方淼鑫回忆说,“我们都是通过电台的南屏晚钟这个节目相识相知的。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手机和电话尚未普及,我们只能依靠钢笔字和书信来传达彼此内心的情感与思念。寻梦(冬冬)当时在杭州船舶工业学校(以下简称船校)就读。她在安徽伯父家高考考上来的,在船校成绩很好,一直是学习委员。当时是1988年年底,电台播音员好像是叫小蓓。这是我唯一可以提供的信息。”
当年的通信,方先生都保留着。受访者供图。
当时的通信。受访者供图。
现在年轻的网友可能还不能体味笔友的情谊。微博上有网友说,“上世纪80年代拥有2个笔友,比现在拥有2000个微信好友还幸福。”
方淼鑫翻出收藏的书信,心绪澎湃,“书信,在那个年代里,成为了我们之间最珍贵的纽带,它如同一只青鸟,在彼此岁月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传递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每一次收到她的来信,都是我那段灰暗日子里最期待、最幸福的时刻。拆开信封,阅读她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她温暖的笑容和真挚的情感。寻梦的真纯、善良以及她那种深入人心的善解人意,让我深深地被打动。我们之间的情谊超越了普通朋友的界限,成为了如同亲兄妹般的存在。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茫与困惑,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寻梦的鼓励和支持成为了我挺过那段艰难时光的唯一支撑。她坚信我会走出黑暗,踏上坦途,收获希望,收获梦想,命运不会辜负追寻它的人。”
方淼鑫现在还游历了很多地方。受访者供图。
方淼鑫参加杭州马拉松时与机器狗一起赛跑。受访者供图。
今年63岁的方淼鑫,几天前出现在杭州马拉松的赛道上,这是他第3次参加杭马。犹如他的微信签名,而今他的人生“像风一样自由”。
“我与她的信件总共有二万多字吧。我想知道她现在在哪里,还好吗。”方淼鑫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