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三国演义》的讲法,刘备当阳大败,但不久后与关羽、诸葛亮和公子刘琦会合,实力稍稍有所恢复,于是撤退到了江夏郡。
于是,诸葛亮提出,投奔孙权的建议。刚巧这时,有人来报,说孙权那边的鲁肃来了。
鲁肃怎么来的呢?《三国演义》说是,鲁肃对孙权建议,荆州是个好地方,“今刘表新亡,刘备新败”,我去荆州观察下状况,争取和刘备联合。
《三国演义》这个说法显然不合理。刘表八月份死的,鲁肃听说了,正常;刘备刚刚打的败仗,鲁肃怎么出发前就知道的?当阳大战时,刘备这边搞直播了?“前方高能预警,子龙将军要得到极品装备青釭剑了!要三冲当阳道啦”“各位老铁,赶紧把音量调小哈,三将军要喊麦了!”下面一片惨叫:“耳机党已阵亡!”不可能嘛。
所以,鲁肃出发前是不可能知道刘备已经打了败仗的。
鲁肃:不是忠厚老实,而是豪爽勇武
这里就聊聊鲁肃这个人。
民间三国里,戏曲舞台上,鲁肃老实得有点憨;《三国演义》里,鲁肃老实,但政治大局观很好;历史人物鲁肃,则和忠厚老实整个儿就没有关系。
就顺着鲁肃的早年经历,我们可以总结下鲁肃这人为什么是江东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滁州)人。他出身于当地豪族,也就是有钱有势力,但文化不高,祖上也没做过什么大官的家族。
鲁肃父亲去世早,祖母将他抚养大,大约对他比较宠溺,所以他从小特别胆大妄为,喜欢击剑骑射,带着一大批不安分的少年,讲武习兵。以至于家乡父老都觉得,鲁家是要败落在鲁肃手上了。
周瑜居巢县长的时候,曾经拜访鲁肃,希望他能资助自己一点军粮。当时鲁肃家有两个粮仓的米,各有三千斛。三千斛是多少?汉代五升,只相当于今天的一升,三千斛也就是今天的六百斛,一斛是十斗也就是一百升,六百斛就是六万升,不确定鲁肃家粮仓装的哪种粮食,下一步自己估算吧。
鲁肃指着一个粮仓对周瑜说:“给你了。”
乱世是最缺粮的时代,鲁肃如此豪爽,把周瑜震惊到了,从此把鲁肃当作好朋友。
这是鲁肃的第一个特点:豪爽。
袁术听说了鲁肃的名声,请他当官,但鲁肃看出袁术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所以周瑜渡江去找孙策的时候,鲁肃就带着家族几百人,过去和他合会。
地方官发现了,就派人来追。
鲁肃早有准备,让老弱走在前面,自己带着强壮的断后。看见追兵,鲁肃说:“你们也是男子汉,应该了解当前局势。天下已经大乱,有功也不会受赏,犯错也不会受罚,何必苦苦相逼呢?”
道理讲完,鲁肃露了一手,展示过人的膂力:在地上竖起一面盾牌,拉弓放箭,箭箭都把盾牌射穿。
这是让追兵明白,放过我鲁肃,没有坏处,硬要动武,绝没好处。
就这样,鲁肃追上周瑜,和他一起到了江东。
这是鲁肃的第二个特点:勇武。
鲁肃的雄心
不久后孙策遇害,而鲁肃则收到了老朋友、后来成为曹魏名臣的刘晔的一封信。
刘晔让鲁肃回北方来谋求发展,鲁肃也动了心。
周瑜挽留鲁肃,引了一句名言:“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你要挑选合适你的君主。然后周瑜引用了一些神秘的预言,认为汉朝肯定要亡了,江东地区是能出皇帝的,说“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简单地说这就是我们早早追随新皇帝的好年头。
这个时候,曹操不管怎么说,打出来的旗号还是匡扶汉室,这个旗号对一般士族,比如说张昭就很有用。但是,就是袁绍、袁术、周瑜这些祖上出过几个三公的人,大概是高层内部的黑暗见得最多,又自命不凡,反而是打心眼里早早认定汉朝非亡不可了。
周瑜就这样力劝鲁肃,还是应该追随孙权。周瑜的梦想,打动了鲁肃,所以他决定留下。
周瑜就把鲁肃推荐给孙权。
孙权见了鲁肃,果然很欣赏,有一天,孙权留下鲁肃,两个人把两张坐榻(一种狭长的坐具)合在一起,相对饮酒。
于是孙权对鲁肃说:“天下那么乱,我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您有什么可以帮我的吗?”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代最杰出的霸主,霸主是诸侯的领袖,而他们打出的旗号,都是尊奉天子而不是取代天子。所以孙权这话,也还是想做一个了不起的诸侯。
鲁肃对孙权说了啥呢?他把曹操比作项羽,把汉献帝比作早晚要被项羽害死的义帝,言下之意是,孙权将是新时代的汉高帝刘邦。
鲁肃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趁着曹操腾不出手管南方的事,先灭掉刘表,再溯流而上攻占益州,统一南方和曹操对抗。
鲁肃的这番议论,被后人称为“榻上策”,很多人注意到,这个思路和诸葛亮隆中对差不多。其实重点不在这里,当时曹操、刘备这些长年在北方打拼的人,有思维定势,还是传统的认知,觉得重要的是把北方的统治秩序建立起来,平定南方是捎带手的事。而在南方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就会意识到,东汉两百年,南方发展很快,南北关系已经不是当年了。所以诸葛亮的“隆中对”对刘备确实意义巨大,这个意义不是说这个见识有多么高明,而是就这么点拨一下,就帮刘备从原来的路径依赖里跳出来了。
还说鲁肃,鲁肃这里,我觉得最重点的还不是提出整合长江流域的资源,而是他在劝孙权准备努力当皇帝。
这之后的各人反应很好玩:孙权假惺惺说不敢当,但是从此非常喜欢鲁肃;而张昭知道鲁肃和孙权说了啥后,很生气,他认为鲁肃把孙权教坏了。这说明张昭想的只是辅佐孙权把江东发展好,以后被朝廷收购的时候,可以谈个好价钱,他本来没有辅佐孙权当皇帝的想法。
这些事,都是江东未来矛盾的伏笔。
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肃的第三个特点:雄心。
鲁肃的应变与冒险
刘表去世的消息传到江东,鲁肃对孙权说,荆州地区与我们相邻,而地理形势十分优越,如果能够占领那里,就是将来成为帝王的资本了。
这是重申当初“榻上策”的观念,于是鲁肃提出,自己以吊丧的名义,去荆州看一看。
鲁肃设想了两种可能: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关系和谐,那就和他们建立同盟。
如果刘备和刘琦、刘琮他们有冲突,那就可以实施一个更宏大的计划了。
鲁肃的想法是,拉拢刘备,排挤掉刘表的儿子,然后让刘备和孙权合作。因为刘表和孙权有杀父之仇,而孙权这些年来连续进攻刘表,孙权要和刘表的儿子修复关系很难,和刘备合作就愉快多了。
所以鲁肃出发的时候,是知道刘表死了,不知道刘备败了,他的想法,就是到荆州搞事情来的。
但是,鲁肃到夏口的时候,就听说曹操大军已经扑向荆州。——这一段,我们会不断碰到叫“×口”的地名,意思是这是某条河流汇入更大的河流的地方。夏口就是夏水的入江口。夏口的位置,在今天的武汉一带。
这时候,要是换一个稍微胆小一点的人,直接就害怕回去了,而且回去也是有功的:我得到了曹操大军逼近的消息。但鲁肃的选择是什么?不退反进,加快速度赶到南郡,却得到刘琮已经投降,刘备仓皇南撤,想躲避到长江以南的消息。鲁肃又不顾危险,继续前行,最后,在兵荒马乱、到处是死尸和哭嚎的难民的长坂坡,鲁肃终于找到了刘备。
所以,鲁肃与刘备相遇,不是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刘备已经到了江夏惊魂稍定,这时鲁肃来访,而是在兵荒马乱的当阳战场。就是说,这一路,鲁肃在不停根据情况变化调整自己的行进路线,并且也调整该怎样和刘备合作的方案。而且鲁肃始终是直奔最危险的地方。
这里可以看出鲁肃的第四和第五个特点:应变和冒险。
刘备为何驻扎在樊口
豪爽,勇武,雄心勃勃,随机应变,不害怕冒最大的危险,鲁肃就是这么一个人。
史料当中本身有些故弄玄虚的内容,《三国演义》根据这些内容大做文章,表现刘备如何一切都听诸葛亮的,鲁肃如何被诸葛亮拿捏得死死的。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刘备当时别无选择,必须联合孙权;孙权可以选择归顺曹操,但如果不想归顺,那也必须选择联合刘备。刘备手下,还有关羽麾下装备精良的水军上万人,公子刘琦手下也有万人,两万军队,还算是相当可观的力量了。
于是,按照鲁肃的建议,刘备把军队驻扎到了樊口,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鄂州市鄂城区。
这个位置就有意思了:刘表的儿子刘琦,驻扎在夏口,樊口的位置,又在夏口以东,这个位置,差不多可以算是当时孙权控制的地盘的西大门。
这个消息传到曹操那里,会给曹操一个什么印象呢?
当初刘备在陶谦手下,驻扎在小沛,替陶谦防守西门,防备曹操。
后来刘备投靠了曹操,仍驻扎在小沛,替曹操防守东边的吕布。
再后来刘备投靠了刘表,驻扎在新野,替刘表防守北边的曹操。
看这个架势,刘备是要投靠孙权替他守门了。
这些年来,曹操和孙家关系其实还可以。
孙策时代,曹操的一个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弟弟,曹操的儿子娶了孙权的堂侄女。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孙权接班,曹操让汉献帝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后来,本来被孙家控制的庐江郡,不服孙权,想投降曹操,曹操没有理会,由着孙权平定叛乱,屠杀了整个城市。曹操可以说是对孙权相当不错。
所以曹操有个期待,就是孙权不接受刘备的投靠,把刘备杀掉。
曹操手下很多人都是这么看的。
只有程昱说,孙权掌权还不久,缺的就是威望。要建立威望,最好的办法就是打败我们,而要打败我们,他自己的力量不够,就要联合刘备。所以孙权不会杀刘备的。
这次南征,对曹操来说实在过于顺利,先是刘琮不战而降,然后又以少胜多在当阳大破刘备。这样迅猛的攻势,甚至震动了上游的益州,益州牧刘璋派人来向曹操表示降服。
曹操对孙权也作出像刘璋一样的表态,充满期待。
这时候,建安十三年的凛冬已至,但仍然没有谁会想到,就在今年,会爆发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那次战争——赤壁之战。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