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了解这些供热常识很重要!丨认识糖尿病 不做“小糖人”

进入供暖期,大家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暖气的温度。但也有一些用户对室内温度问题有些疑虑,为什么我家的温度比对门的低?为什么别的小区热了,我们小区还没有呀?

现在小编就和大家聊聊暖气温度的那些事,希望对您在用热方面有所帮助。


图片





为什么供热初期室内温感不明显?

集中供热系统是以一次网高温高压热水为热媒,通过换热站与二次网水进行热量交换,经过供热管道输送至用户家中。从一次网水升温加压到用户家中暖气循环水达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几天的时间。由于供热刚启动运行,室内墙体、家具及空气升温也需要有一个传热、蓄热的过程,同时出于对广大用户家中供暖设施安全的考虑,如果升温过快,也存在安全隐患。


为什么不同小区感受到的升温时间不同?

供热需要一个逐步升温的过程。受设备、技术、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如升温过快,管道突然膨胀,承压骤增,引发管网爆裂事故,造成大面积停供。为保证管网安全平稳运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先送主线,再送支线,由近及远,逐步提升供热温度。受小区所在位置、换热站及主管网远近差异影响,暖气升温会有时间先后,属于正常现象。
图片





为什么暖气片有时摸着温乎,有时热呢?

首先供热的原理在于补偿房屋室内的散热量,以维持室温的相对稳定。房屋室内的散热量大小与室外温度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为了保持室温的相对稳定,供热系统会根据需要供给适合的热量。室外温度降低,供给的热量就增多,相反室外温度升高,供给的热量就随之减少。避免出现室温忽冷忽热的现象,从而保持室温恒定、舒适。

其次暖气片、地暖管等散热设施,只要高于室内温度就会24小时无间断地向室内散热,与房间窗、墙的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进而保持室内空气在恒定温度。以人体体表温度36.5℃为例,散热器等设备表面温度30℃,手摸着会感觉凉,但由于与20℃室温的房间存在温差,所以仍向房间输送热量。衡量供热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室内温度,而不是体现在暖气片及入户管道触感温度。



新房第一年供暖室内温度为啥低于其他小区?

新建小区因房屋建筑、装修材料内水份挥发不充分原因,致使居室四壁潮气严重,室内空气湿度较大,造成首年暖气升温较慢。其实,不止新住宅第一个供暖期升温缓慢,长时间无人居住的房屋供暖初期,升温也比较慢。室温提升需要一段调试期,用户可持续观察,若温度一直低于18℃,可联系专业维修人员上门检查。


大量放水后,暖气为何还不热?

有的用户认为暖气不热,放水就能热起来。殊不知,这种做法是错误且具有危害的。因为这样会破坏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使空气进入系统形成气阻。过量放水致使补入冷水过多,不仅造成自家及其他用户暖气不热,整体供水温度还会下降,影响供热质量。如果使用暖气水,还将给您的生活带来危害。因暖气系统中的水,已经过化学处理,水内含有化学物质,不宜作为他用。

(来源:基础设施办)


图片


认识糖尿病
-健康科普-

不做“小糖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习惯等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但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各种慢性病也随之发生,俗称“富贵病”的糖尿病在我国也由少见变成了常见。作为常见的慢性病种之一,糖尿病也逐渐在大众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的症状

图片

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

腹血糖水平≥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或 HbA16.5%


无糖尿病典型症状患者,须改日复查确认。


糖尿病的类型

图片

尿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图片



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较无危险因素者高。
1.超重与肥胖;2.高血压;3.血脂异常;4.糖尿病家族史。5.妊娠糖尿病史;6.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如果空腹血糖(FBG)在6.1mmol/L(含)~7.0mmol/L之间,或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在7.8mmol/L(含)~11.1mmol/L之间,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但“高危”并不代表一定会患病,无危险因素的人群也不代表一定不会患病。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积极防治糖尿病。
尿

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kg/㎡,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一、慢性病的并发症都有哪些呢?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足病

  • 心脑血管病变

  •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其中外周神经、视网膜、肾脏病变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接下来,带您了解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哪些临床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含末梢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运动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众多并发症中最容易被患者感知的,也是在疾病发展中较早出现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类及临床症状表现见下表:

分类

临床症状

末梢神经病变

双侧肢体酸、胀、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自主神经病变

腹泻、便秘、心律失常、排尿困难、勃起障碍、出汗异常

运动神经病变

肌肉萎缩、嘴角歪斜、眼睑下垂

如果出现常见的下图症状,作为糖友的您,就要去医院筛查你是否是出现了神经病变。

图片

一般来说,医生会针对以上明显症状的患者通过查体以及联合应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等5项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来进行筛查糖尿病神经病变。
还有一点需特别注意的是,约50%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是没有临床症状的,这就需要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5年后,需至少每年筛查一次。

三、生活干预

1.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做好血糖监测

2.每年定期进行一次糖尿病神经筛查

3.科学饮食,管住嘴,迈开腿

4.做好足部护理,避免诱发糖尿病足。



图片
糖尿病的治疗有五驾马车:

一是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的正确知识、调整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

二是合理饮食
做到少量多餐,总量控制。搭配合理,蔬菜为主,鱼肉适当,少盐少油、戒烟限酒。优先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

三是适量运动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一周5天,每天30分钟,运动形式可以为快走、太极拳、骑车、慢跑、健身操、游泳、各种球类等,每周最好再进行2~3次锻炼肌肉的抗阻力运动。有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可征询主治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四是规律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有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意按医嘱规律用药,切勿自行加药停药。

五是自我监测
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在血糖不稳定或药物调整期,次数适当增多,可达每天数次。此外,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


(来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编辑:李露露
审核:陈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