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平:医者,对社会和人性怀有怜悯之心 | 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

从2014年到2024年,广州消化道疾病周逐渐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医学盛会,成为了汇聚全球消化道疾病前沿研究的重要平台。一代又一代医者的薪火相传,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正值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学术品牌会议——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将于11月8日-10日启幕。



图片


十年相约,秉持着“守真、创新”的信念,数百位国内外医学专家齐聚羊城,把脉疾病最新发病趋势、临床诊疗新知。广州日报融媒记者团队深入大会,专访我国消化道领域重量级专家,解读有关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胃癌等消化道领域的科普知识,搭建专业医学与大众科普的桥梁,共同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兰平:

医者,对社会和人性怀有怜悯之心


从年轻时定下人生的理想“成为一名好大夫”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兰平教授已经在医学领域奋斗了四十余年。这期间,他身兼过多重角色,从医者到医院管理者再到高校管理者,一路走来,兰平身上,始终贯穿着医者这一人生底色。


图片


“医生是需要一辈子终身学习的,常怀谦卑之心,没有人天生就是一名好大夫。”兰平跟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分享道,医者之路,历练越多,对社会和人性的认识会越深刻,也会逐渐生出怜悯之心,“这一份善意就像酿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醇厚。”


当门诊再次遇到一位27岁的晚期肠癌青年时,兰平依然痛惜不已,他反复呼吁:面对结直肠癌这一恶性肿瘤,一定要做好二级预防工作,主动筛查,“有足够的时间窗,可以在癌症萌芽或者还未发展为癌症时就将其阻断,希望随着早筛早诊早治的普及,临床上这类晚期肠癌的患者可以越来越少。”


谈肠道疾病:

号称改善肠道菌群的保健品,别随意吃


“今天早上出门诊,遇到了一位27岁的青年人,确诊为肠癌晚期。”即使临床诊疗了四十余年,面对过无数患者,兰平跟记者讲述时还是感觉很痛心:这名青年没有明显的家族病史,在外院已经做完手术了,肿瘤标记物指标在升高,转院过来调整治疗方案,“这个年龄,人生才刚起航,如果早点发现,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大不一样。”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和死亡情况,2022年,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全国第二位,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位列第四位。“如果进一步扩大早筛早治的覆盖面,人们对于肠癌疾病认识加深,发病率和死亡数据就可以实现下降。”


目前,北上广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从政府层面推动肠癌的筛查。以广州为例,广州市大肠癌筛查项目是由市卫生健康委支持、市疾控中心负责组织的公共卫生项目。依据该项目,40-74岁的广州常住居民可以通过居住地或者工作地点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咨询,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和发放粪便隐血检测试剂进行免费初筛。初筛结果阳性者,推荐进一步到定点医院进行肠镜检查,也可以直接到项目定点医院进行肠镜检查。


图片


兰平指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早期筛查意义重大,不管是从息肉增生还是炎症增生,发展到小腺瘤、大腺瘤,再到早期结直肠癌,都会经历比较漫长、长达七到十五年以上的发病过程,“通过肠镜筛查发现有息肉或者有病变,可以及时处理,避免进展为癌。”对于一部分依从性不好或者畏惧做肠镜的人士,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提供帮助:目前,在大便潜血阳性与肠镜之间增加了一个缓冲地带:粪便基因检测筛查,粪便DNA试剂检测通过少量粪便样本中的SDC2基因甲基状态可达到对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进行早期诊断的目的,因此若排查发现癌症风险大,可再进一步做肠镜明确诊断。


除了结直肠癌,兰平提醒,当下市面上有不少号称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保健品,不要随便购买三无产品服用,切不可迷信保健品,更不能用保健品替代药品。


“近年来,结直肠癌和炎症性肠病患病人数都在增加,这跟我们现代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存在一定联系,饮食结构变化会改变肠道内部的结构,而肠道菌群的改变也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这当中,肠菌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近年来,兰平持续在肠道菌群和肠道环境关系领域深入研究。


然而,肠道内什么样的菌群可以帮助改善肠道环境?这些菌群在不同的个体中是否存在广泛适应性?这当中仍然需要临床的循证医学论证。因此,兰平提醒,对于身体本无大碍的市民,随意服用改变肠道环境的保健品,反而适得其反。


在具体的护肠饮食方面,兰平建议平时应注意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吃一些常见、大众化的食物,尽量选择天然的食物,避免过度加工的食品。此外,为了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日常饮食中也要注意纤维性饮食,适当摄入蔬菜、玉米等食物,有益肠道健康。


谈医者之路:

对医学怀有谦卑之心


“每次出门诊我都会学到东西,一下门诊回到办公室我就会开始‘折腾’,身边的人都知道,我比较擅长‘折腾’。”兰平口中的“折腾”,实则上是指学习。每次在患者身上或临床中遇到新出现的问题,兰平就会开始“折腾”,查阅大量的资料去学习,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医学技术和知识储备,“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很牛,相反,对医学,我一直怀有谦卑之心。”


以胃肠肛门专科优势而全国知名的中山六院,每天接诊来自全国各地患者,结直肠癌的诊疗量全国数一数二,仅胃肠疾病的专科就细分有十个病区。兰平介绍,每个专科的学科带头人,都专注于修炼自己的“内功”,越变越强,“一个良好的团队,对于医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会内卷,而是专注于修炼自己的‘内功’。”同时,全国各地辗转而来的患者,有不少已经把中山六院当作“最后一站”,“作为医者,如果我们不拼尽全力,既会对不起病人,也会对不起自己。”


图片


身兼过多种角色后,兰平坦言,学会了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如果当医生只关注疾病本身,他的视野就会被局限了。”2010年3月5日,中山六院成立了华南地区首个医院志愿服务部门——医务志愿工作部,让医务工作者加入到志愿服务中,也让社会人士通过志愿服务深入到医院内部,更好地了解就医流程,促进彼此互相了解。


“医生在做志愿工作过程中,摆脱了传统医者的身份,他可以更好地去了解社会不同层面人的想法,对于临床诊疗和疾病研究工作,彼此正向影响。”兰平表示


随着2019年更名为医务社工部,引入专业医务社工团队,正式开展临床医务社工服务工作,中山六院的医务社工部已吸纳了3475名在册志愿者,其中七成是院内临床护理人员,开展了多元化的志愿服务。


门诊大厅时常扬起悠扬的钢琴音乐,是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人士,共同为患者传递爱和鼓舞的心声。


对话兰平:


记者:在医者、医院管理者、高校管理者的不同角色中,您如何在人生不同阶段履行好这些角色?



兰平: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经历。身兼不同角色时,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很辛苦,耗费了不少时间,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有了不同岗位的切换,你可以从不同视野去了解整个世界,了解人性,丰盛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人生阅历的沉淀,越发会生出对这个世界、对人性的怜悯之心,这份怜悯之心会让你真正学会站在病人角度思考问题。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医者角色,我始终没有忘记年轻时树立做一名好大夫的初心,除了疾病本身,我还会关注到患者的教育问题,教会他们如何看待疾病,如何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样很重要。


专家简介


图片

结直肠外科 兰平教授

兰平,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学科带头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南粤百杰”人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主编、人卫社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外科学》和器官整合教材《消化系统与疾病》主编、美国外科医师学院会员(FACS)、英国皇家外科学院会员(FRCS)、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


研究专长:从事结直肠外科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结直肠癌、克罗恩病并发症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治疗。


研究方向:结直肠肿瘤筛查与防治;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关系;炎症性肠病、干细胞、多组学与肠道免疫微环境。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责任编辑:刘山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乐虞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梁超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