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3日,成都温江机场上空,阴云密布,气氛紧张而庄重。机场跑道旁聚集了数百人,他们目光灼灼,注视着一架全新的国产战机——歼-10。
它静静伫立,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猛禽。站在人群中的试飞员雷强,40岁,身姿笔挺,全副武装。
他即将执行这个决定性任务,驾驶我国新一代自主研发的战斗机,完成历史性试飞。
就在雷强一脚跨上战机的梯子时,他忽然发现地面上竟有人偷偷抹眼泪?
他心里不禁一沉:这些人流泪,是担心自己无法平安归来吗?但他清楚,今日的使命比任何个人安危都重要。这一刻,不容回头。
歼-10的诞生:自主研发的艰辛之路
要知道,几十年前的我国航空工业,还远不如现代,尚处于追赶阶段。
建国后的空军装备一直依赖于进口或仿制苏联机型。
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局势和国内需求的变化,才让我们意识到:总依赖别人,迟早有一天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必须要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三代机。
于是,歼-10的研发计划应运而生。
这项工程耗时长达15年,期间经历的失败与调整,都是科研人员数不尽的心血。
由于当时鸭式布局是先进主流的设计,所以歼-10也没有例外。
这种设计有助于提升战机的敏捷性,但也让飞机在空中极度不稳定。
虽然国外的战斗机,早已克服了这一技术难题,但当时的我国空军,在自主研发这一块还稍显稚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即便总设计师宋文骢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将歼-10造了出来,但能否试飞成功,这还需要实际操作一番才能得出结论。
飞行事业的执着追梦人
雷强,这位40岁的试飞员,一生都与蓝天紧密相连。
从小,他就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驾驶战机在祖国的天空中翱翔。经过严格的选拔和漫长的训练,他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战斗机飞行员。他不仅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且多次在危险任务中展现高超技艺。
然而,歼-10试飞是完全不同的挑战。
为了掌握现代战机的操作,雷强和其他17名精英被挑选出来,组成试飞队。
他们接受了残酷的训练,甚至还被派到国外学习先进战斗机的驾驶技术。
而外国飞行员看到他们的笨拙操作后,嘴里也是讥讽着“永远追不上”的话。
但雷强没有理会,而是拼命苦学,努力理解现代战机的每一个系统,尤其是复杂的电子飞控技术。
每当训练结束,雷强还会学习飞行动力学和新型系统的技术资料,为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
最终,18人队伍经过层层筛选,仅有3人留下,雷强就是其中之一。他知道,能被筛选出来,并不只有荣誉,更多的则是责任。
他要为祖国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谁都不能打包票的冒险
歼-10试飞前,总设计师宋文骢彻夜难眠。
歼-10战机的状态虽经过多次优化,但其不稳定性仍让人担心。
宋文骢与雷强反复沟通,建议将飞机改为“静稳定态”进行飞行,这样安全系数会大幅提高。
可雷强心意已决,他拒绝了一切修改建议,表示愿意冒险飞这架战机的原始状态。
“歼-10是什么状态交付,今天就飞什么状态。如果发动机不断气、不爆炸,我就摔也要摔回跑道!”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飞行测试,更是一场用生命守护国家荣誉的使命。
风云骤变与生死一线
1998年3月12日,距离首飞只有十几个小时的时候,工作人员在检查时,意外发现了飞机底下有3滴油。
这个发现,立刻引起了团队的重视,宋文骢当机立断,要求必须查出这三滴油的来源,并彻底在地面上解决问题后,才能进行首飞。
于是,团队用了12天时间,对所有系统进行了全面检查,终于在一次发动机开车过程中,通过视频内窥系统找到了漏油点。
可到了3月23日这天,天气预报极不理想。
温江机场上空,云层厚重,能见度极低,给本就凶险的试飞增加了不确定性。
政委担心雷强的状态,硬是让医护人员测他的血压和心跳。
雷强脸上火红,心跳达150次/分钟,但他坚决不后退。
他知道,所有人、所有汗水、所有努力都聚焦在今天,他必须完成使命。
发动机轰鸣声响起,歼-10快速滑出跑道,拔地而起。每个在地面的人都屏住呼吸,仿佛一根弦被拉到极限。
雷强的每一步操作都异常精准,经过他数百次脑海演练,歼-10在空中飞得比预想还要流畅。
雷强在空中完成了规定的三个圈后,向地面申请再飞一圈,确保战机表现稳定。20多分钟的飞行结束,他安全返航。
当雷强从驾驶舱中走出来,总设计师宋文骢眼含热泪,与他紧紧相拥。
整个团队在这一刻,泪水和汗水交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雷强的无畏精神
雷强和他的试飞员同伴,不仅为我国验证了这款全新的三代战机,更为日后的四代、五代战机奠定了基础。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撑起一片更广阔的蓝天。
2020年,雷强也退休了,过上了退休生活。
歼-10战机之后,成飞的科研团队没有止步,继续向更高目标进发。现在,我国已经跻身世界航空强国之列,这背后是无数像雷强这样的飞行员在默默奉献。
试飞员的英雄事迹时常被人们忽略,但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不可能拥有强大的空军实力。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守护者,是祖国天空最坚定的护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