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登月火箭的“娘子军”

全文3387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女性在航天探索领域做出了显著成绩,如乔安·摩根成为发控室第一位女性,查理·布莱克威尔·汤普森成为第一位女发控主任。

02除此之外,肯尼迪航天中心还有梅丽莎·琼斯担任猎户座飞船的溅落和回收主任,以及布里安娜·斯蒂克勒作为美女司机驾驶履带运输车。

03目前,肯尼迪航天中心约有30%的女性员工,她们在阿尔忒弥斯计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4摩根希望更多女性加入发射控制队伍,她说:“我希望现在所有显示人们在发控室、任务控制室或其他任何地方执行登月和火星任务的照片中总有几名女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中,女性的贡献是巨大的。本篇,一起了解那些把登月火箭送上天的“娘子军”。

说起女性在太空探索中的贡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女航天员。其实她们出任的角色远比航天员广泛得多,可以是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是教师、秘书、工人,还可以是高层管理者——2022年,美国宇航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马歇尔航天中心、约翰逊航天中心、格伦研究中心在任的4位主任都是女性。

图片

4个航天中心的4位女主任

与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纳尔逊


不论职位高低,这些女性都在各自岗位上忠于职守,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各种表彰和荣誉,例如美国宇航局总部大楼以女工程师玛丽·杰克逊的名字命名就是一个例证。所以,我们这次不说女航天员,而是来专门认识一下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女性——那些把登月火箭送上天的“娘子军”。


发控室女性第一人

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是世界上著名的火箭和航天器发射场。或许因为航天发射是一种高风险行业,航天时代初期这里的女性很少。当年,一位女设备工程师到航天中心工作,保安拦住她说:“对不起,我们不能让女士进入发射工位。”直到有人告诉保安她是宇航局的工程师后才被允许进门。这里没有女性的另一个标志是几乎在整个阿波罗计划期间发射工位上没有女卫生间,直到1970年才有了一个用废弃电池实验室改成的女厕所。


既然发射工位禁止女性入内,那么发控室(发射控制室的简称)这种地方就更是禁区了。有一位女性至今还记得她初到这里工作时,一位测试主管脸色难看地对她说:“女人不许来这里。”不过这位女性没有被吓跑,她后来突破了女性禁区,成了发控室的第一位女性。她的名字叫乔安·摩根。


摩根小时候热爱数学、科学,尤其是音乐,梦想长大以后成为钢琴老师。1958年,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的发射成功激发了摩根加入太空计划的热情,她很快进入了美国宇航局,随后作为初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水星、双子星座和阿波罗载人航天计划的相关发射工作。可是摩根并不满足,她希望直接参与火箭发射,于是在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之前如愿以偿地跻身于发控室,参加了人类历史上那次最伟大的发射。

图片

摩根参加阿波罗11号飞船

发射会议

图片

摩根观看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

她是唯一的女性


伴随土星5号火箭的起飞,摩根的职业生涯不断升腾。她是美国宇航局第一位获得斯隆奖学金的女性,她还取得了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学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摩根成为计算机系统的第一位女主管,后来又成了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副总裁、有效载荷项目管理主任、安全和任务保证主任,以及肯尼迪航天中心第一位女副主任。摩根还是航天中心获奖最多的女性之一,包括克林顿总统颁发的两项功勋行政奖,两枚杰出领导奖章、4枚杰出服务奖章,以及库尔特·德布斯奖等,并入选佛罗里达女子名人堂。摩根最后参与的航天任务是勇气号和机遇号两个火星探测器,2003年8月继担任对外关系和业务发展总监后从美国宇航局退休。

图片

摩根荣获先驱奖


“孤独感”是摩根当年进入发控室的感受,因为当时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唯一的女性。所以后来在回顾那张发控室只有她一个女性的照片时,摩根说希望这样的照片不再存在。她感慨地说:“我希望现在所有显示人们在发控室、任务控制室或其他任何地方执行登月和火星任务的照片中总有几名女性。”这句话表达了她希望有更多女性加入发射控制队伍的美好愿望。


发控女主任第一人

2022年11月16日,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阿尔忒弥斯-1”任务飞行试验,SLS火箭(太空发射系统)携带猎户座无人飞船成功奔向38万千米外的月球。这次发射使人们高兴地看到自1972年阿波罗17号飞船离开月球整整50年后,人类通向月球的天路恢复通行;同时也高兴地看到,发控系统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阿尔忒弥斯-1”任务的发控室就是摩根当年工作的地方,这里曾控制过第一次阿波罗登月飞行和第一次航天飞机的发射。为了满足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实施的需要,这里近几年又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升级换代了发射软件,更换了陈旧退化的电缆、线路和管道,使其成了SLS火箭和猎户座飞船的监测、操作、协调和发射指挥部。发射阿波罗飞船时,这里的发射控制人员多达450人,航天飞机时代减少了一些,现在还不到100人。


发控室还有一个显著变化是这里增加了很多女性,约占全体人员的30%。如果说当年摩根在这里是一花独秀,那么现在可以说是群芳争艳满园春了。看到这么多女性参与阿尔忒弥斯计划,摩根一定非常高兴。

图片

汤普森(左)与摩根交谈

图片

发射成功后女工作人员

在享用传统的面包


另一个令世界称奇的变化是发射控制主任查理·布莱克威尔·汤普森也是一位女性。汤普森第一次对太空探索发生兴趣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当年阿波罗航天员的登月成功激发了她的兴趣和热情。大学四年级时她来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第一次走进发控室就感到十分惊奇。后来,拥有计算机工程学位的汤普森成了波音公司的飞行软件工程师,参加过航天飞机有效载荷的电子系统工作,还担任过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首席电气工程师,2004年成为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控人员。从2005年到2011年,汤普森参加过多次航天飞机发射,增加了对航天发射的认识和了解。


2016年,汤普森成为肯尼迪航天中心暨世界上第一位女发控主任。站在发控室最高一层,俯瞰下面几十名操作人员;通过身后倾斜的玻璃墙壁,望着巍然耸立的SLS火箭,汤普森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她要领导管理勘探地面系统的规划和执行,要负责整合协调SLS火箭和“猎户座”的各项射前准备,包括发射合练、综合检查测试、加注推进剂以及最终决定点火发射。SLS火箭是当今世界上推力最强大的运载火箭,由于是第一次发射,风险极大,成败难料,而且错综繁杂的技术问题层出不穷,导致3次发射中止。对此,汤普森保持着清醒认识:“任何时候你第一次做事,都会面临挑战。”“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在她的带领下,发控人员不屈不挠,最后成功发射了SLS火箭。发射后14分钟,汤普森兴奋地宣布发射成功。

图片

汤普森主持“阿尔忒弥斯-1”任务

倒计时模拟


发控室是发射倒计时的地方,也是梦想成真的地方。汤普森认为走进发控室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经历,成为肯尼迪航天中心第一位女发控主任是一种荣幸。当她看到这么多了不起的女性在为人类太空飞行做出贡献,她感到非常幸福。


所有女性的心愿

和汤普森一样,梅丽莎·琼斯也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一位女主任,不一样的是,琼斯是猎户座飞船的溅落和回收主任,这意味着她的岗位在太平洋上。

图片

琼斯主持飞船回收训练


琼斯最早的梦想不是回收飞船,而是当航天员,因为她是在一个航天世家长大的,爷爷、奶奶、父母和叔叔都在卡纳维拉尔角的航天部门工作。高中三年级时,琼斯第一次到肯尼迪航天中心实习,参与国际空间站团结号节点舱工作,大学期间又一直在大力神4火箭计划中实习。2003年,琼斯毕业于佛罗里达大学,获得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第二年开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为航天飞机计划工作。


成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溅落和回收主任后,琼斯积极组织协调由肯尼迪航天中心、约翰逊航天中心、美国国防部、海军与承包商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回收系统,完成了回收需要的所有硬件和程序的开发,以及海军潜水员和其他人员的训练。2022年12月11日,猎户座飞船在太平洋成功溅落,琼斯和回收人员迅速赶到溅落海域,收集飞船的有关数据和图像,两个小时后顺利将“猎户座”回收到海军两栖船坞运输舰波特兰号上。


布里安娜·斯蒂克勒不是哪个部门的主任,只是一名美女司机,但是因为所处的特殊岗位,也成了航天中心一朵娇艳夺目的鲜花。


当今世界上,美女开车已成家常便饭,可是斯蒂克勒开的车却不是一般的汽车,她开的是一种履带运输车,因为这种车全世界只有两辆,所以说她是世界上开这种车的第一个女司机。


履带运输车俗称“爬行者”。它的用途是把装配好的运载火箭和飞船从装配大楼运送到发射台,过去的土星5号火箭和航天飞机就是靠它运输的。这是一种巨型车辆,自重2721吨,加上SLS火箭、猎户座飞船以及发射架和发射平台,总重8154吨。因此在斯蒂克勒看来,驾驶履带车像驾驶一艘上面有摩天大楼的船。

图片

左:巨大的“爬行者”

右:斯蒂克勒在“爬行者”驾驶室


22岁的斯蒂克勒是一位机械工程师,获得过航空航天工程学位。她在大学四年级时第一次接触了“爬行者”。2019年6月,斯蒂克勒成了肯尼迪航天中心年轻团队的一员,同时成了“爬行者”的9名司机之一。


斯蒂克勒认为“驾驶履带式运输车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要学会驾驶“爬行者”需要接受两名工程师的专业培训。斯蒂克勒先掌握了直行技术,然后练习弯道驾驶。“爬行者”的项目经理对斯蒂克勒充满信心:“经过一到两年的在职培训,斯蒂克勒将成为一名合格的履带车司机。”


斯蒂克勒说,“成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一部分真是太棒了。”“到这里来一直是我的梦想,在美国宇航局让梦想变成现实真令人兴奋。”这话说出了肯尼迪航天中心所有女性的心愿。如果重返月球计划一切顺利,2025年她们将亲手把人类的第一位女航天员送上月球。


本文原载于《太空探索》杂志2023年第3期。


文/心榕

编辑/杨斯爽

审核/穆檀

监制/姜军



中国航天科普融媒体矩阵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