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Medicine
2024年10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弩教授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题为“Lnc-H19 Derived Protein Shapes the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of Glioblastoma”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通过翻译组学联合免疫浸润分析,揭示了“非编码”RNA编码蛋白产物参与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和分子机制,提出了靶向“非编码”RNA编码的蛋白产物构建环状RNA肿瘤疫苗的免疫治疗方法。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致命的原发性恶性肿瘤,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超过两年。鉴于外科手术已接近现有技术水平的极限、放化疗方案的优化空间也十分有限,如何针对GBM治疗困境,研究开发新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是当今脑科学领域的重难点。然而,现有的免疫治疗手段在GBM中大多无临床获益,有效肿瘤抗原的缺乏和低效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是限制GBM免疫治疗应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针对现有免疫治疗的困境,研究者逐渐聚焦于肿瘤新抗原的探索。肿瘤新抗原在肿瘤细胞中特异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存在,是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新抗原疫苗可通过刺激新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应答。靶向新抗原的肿瘤疫苗已在部分实体肿瘤中取得临床获益的大背景下,寻找GBM肿瘤抗原和开发相应的肿瘤疫苗是GBM免疫治疗极富前景的领域。
针对这一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弩教授团队系统研究了GBM免疫治疗抵抗的肿瘤免疫微环境机制,发现了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Lnc-H19编码来源的H19-IRP蛋白是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H19-IRP可塑造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抵抗免疫检查点疗法等免疫治疗。靶向H19-IRP构建的环状RNA肿瘤疫苗可激活机体抗肿瘤应答。研究结果全文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弩教授、刘雪松教授、张茂雷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俊驹博士、高宜欣博士、钟键博士、吴序嘉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基于翻译组学和免疫浸润分析,揭示了H19-IRP介导了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塑造,并由此导致的免疫治疗抵抗。结合H19-IRP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和可作为抗原被递呈的特性,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靶向H19-IRP的环状RNA肿瘤疫苗,并在证实了该肿瘤疫苗可引起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该研究从肿瘤微环境的角度阐述了GBM免疫治疗抵抗的机制,并提出了靶向H19-IRP的肿瘤疫苗治疗策略。
作者专访
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特别邀请本文通讯作者张弩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为大家进一步解读。
作者介绍
张弩
教授
张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获国自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等项目支持。长期致力于恶性胶质瘤致病机理与诊疗新技术研发,采用多组学数据挖掘和生物学功能阐释紧密结合的研究范式,深入挖掘肿瘤诊疗新靶点及其分子机制,推动肿瘤精准防治。以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Nature Cell Biology、Cell Metabolism、Nature Cancer、Cell Research、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Genome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euro-Onc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60余篇。累计他引逾5000次,最高单篇被引逾600次。入选“国之名医”青年新锐榜单、爱思唯尔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临床医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2024)。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忠诚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吴孟超青年医学奖、广州好医护之青年医学尖兵等荣誉称号。
相关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