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6日消息(记者王迟)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日益加剧,极端降水、台风、高温、极寒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频繁,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活动构成严峻挑战。面对这一紧迫局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已刻不容缓。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详细介绍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彰显了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姿态与责任担当。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持续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 碳排放强度下降超34%
“中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我们持续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
据介绍,2023年,中国持续推动碳强度下降工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了17.9%,森林蓄积量达到了194.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亿立方米,已经实现2030年目标。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成效显现,2013—2023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超过85%、60%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下降超34%。
夏应显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按照《巴黎协定》及去年通过的“阿联酋共识”,于2025年适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
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长期以来,中国持续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项目、举办交流研讨班等方式,帮助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夏应显介绍,当前,正积极开展南南合作“非洲光带”旗舰项目。“在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我们启动实施了‘非洲光带’旗舰项目,将帮助5万户左右非洲地区无电贫困家庭解决用电照明问题,助力非洲绿色低碳发展。截至目前,我们已顺利推动与5个非洲国家签署‘非洲光带’合作文件,预计将帮助解决近3万户非洲无电家庭日常用电问题。”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发挥中国在光伏、新能源汽车、早期预警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物资援助、技术援助、交流研讨、联合研究这些方式,开展务实合作项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帮助。”夏应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