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志愿军外公

1950年深秋,一个来自吉林农村的青年怀揣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信念,毅然加入了志愿军的行列,踏上了朝鲜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经过3年的奋战,他荣归故里,于1964年退伍转业,在乡间过着平凡的生活。他就是我的外公李延启,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


小时候,外公在我眼中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教会我在炕沿上灵巧地搓下玉米粒,在田间地头传授我耕作的技巧,还会因为一个成语的正确解释与我争论不休。在他的世界里,每一件事都值得全力以赴,无论大事小事,他总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对他亲历的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询问外公在战场上的经历。他总是说:“国家需要时,理应挺身而出,没什么可以犹豫的。你年纪还小,很多事情长大后自然会明白。


岁月无情,外公的身体逐渐衰弱,医院成了他常去的地方。病榻前,他开始频繁地回忆往昔,向我讲述一个又一个战场上的故事。他曾是一名高射炮兵,面对先进的武器装备,他所在的部队几乎无力抵抗,天空中肆虐的敌机成了战士们的梦魇。


每当提及那些牺牲的战友,外公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泪光,他多么希望我们的军队那时能够拥有可以抗衡敌人的武器,减少人员伤亡。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通讯报道,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传播到了全国每一个角落。报道中的故事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心房。尽管外公隶属于不同的部队,但他每次跟我说起这个故事时,都泪如雨下。


成年后,我考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专业方向。研究生毕业后,我毅然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参加工作的3年时间里,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


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外公的话语始终激励我前行。每当面对紧迫的任务节点,想到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守护祖国安宁,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在一次冬季外场试验中,产品需要在室外进行长时间测试,需要有人值守。当时寒风刺骨,大家都有些吃不消。我笑着对身边的同事说:“我是东北人,天生耐寒,你们快去室内暖和一下吧。”裹着厚厚的试验队服,“全副武装”的我认真操作着设备,外公的身影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不久后,我首次参与的外场试验启动,团队长期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检验的时刻。随着指令的下达,一枚橘红色的光芒犹如初升的太阳,划破了天际,紧接着,传来了试验成功的喜讯!


外公多次对我说:“我希望你们这一代人能够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你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当想起这些话,我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



如今,我所在的团队正全力以赴研制高质量高可靠的产品,每一步收获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我知道,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对外公和无数先辈的最好告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