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赵靖含
发自宁夏固原
编辑 | 谢奕秋
近日,辽宁沈阳于洪文旅局副局长彭勃的一段视频引发关注,这位女局长站在地里“开发布会”,推荐家乡特产,形象清爽,英语与东北话无缝切换,风格反差引来无数好评。
事实上,这一创意的最初创作者,来自宁夏西海固的一个乡土团队 马斯诺。早在今年8月底,一则标题为“宁夏小伙卖南瓜,张口就是英伦腔”的视频率先走红,甚至引起海外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刷新了人们对这片曾经的黄沙弥漫之地的印象。
01
西海固,变了
9月末的夜晚,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街边汆面店。
一位约莫10岁、身穿校服的回族女孩,趴在油亮的木制餐桌前,摊开一本小学英语教材,用蚊蝇般的音量细细念着,一边瞥了推门而入的两个客人——我和马亮一眼。
宁静被霎时打破。马亮步伐轻快,到柜台前利索地要了两碗汆面、一碟牛肉,随即熟稔地读起了英语课本上的对话。标准的英式口语,把小女孩惊得躲进了厨房,老板娘哈哈笑了起来。
这个场景如此平常,但在这片土地上,曾是一种奢望。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大部分地区(含西吉县),连同现属中卫的海原县,有一个曾经“火”到联合国的名字——“西海固”。197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人来到这里考察,并将其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中文描述则更具文学性,“苦甲天下”。
52年过去,西海固发生了很多事情。最广为人知的壮举,已经通过电视剧《山海情》向四方传扬。但它最真实的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面目模糊。
《山海情》剧照
在当地人的记忆里,这里曾经是“风吹沙石跑,空中无飞鸟”,缺青少绿、十年九旱。宁夏与被称作母亲之水的黄河相偎相依,397公里流域环绕12个县市,却独独将固原遗忘在黄土高坡。
直到今年夏天,一个站在南瓜地里说英文的小伙突然爆红网络,人们才意识到,西海固似乎不一样了。他的身后,是一望无垠的绿色原野,航拍镜头下,那个荒芜的西北早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马亮就是那个“小伙”。在网上,他叫“马斯诺”。他戏谑地自称“西北特村公爵”,捧着一个贝贝南瓜,用英文讲述着:“我们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站在这秋日西北特的山坡上感受。看,这是高原的孩子。”
马亮戏谑地自称“西北特村公爵”/图源: 马斯诺
也许是这样的元素组配过于新奇,有人说,第一次为卖南瓜感动。两周时间,他们销空了十万斤南瓜,包揽了附近山头的存货。
当下,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耐心总是以万亿级为单位,股票和楼市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千家万户的灯火。这样的公式,却难以直接套用在西北。要论GDP数字,固原整座城市都远远抵不过南方的一条粤海街道,在宁夏全区也长期垫底。
但是,一些细微的个体命运的变化,却记录着这个不被看好的地区里,数据无法彰示的苦难与进步。
像是漆黑的戈壁滩上突然升起了零星的烟火,人们恍惚间发现,西海固,还在那片黄土高原上坚韧地生长着,但似乎,又大变样了。
02
英文诗与黄土高原
“你对文学感兴趣吗?”从西吉县驱车前往固原市区的路上,马亮突然转头问我。
在北方的荒原里采访多次,他是少数能将南方媒体如数家珍的人,甚至会大谈媒介素养和时代的变化。我问他是哪一年生人,他会反问我有没有读过《1984》。
马亮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当了“翻译官”,曾经为各种中外交流活动走遍20多个国家。高等教育和国际视野,理应、也的确在他身上留下了和黄土高原并不那么相衬的都市气质。但每当他用方言叫起“姨娘”,笑容扯起面部的皱褶,乡土风格又从嘴边钻了出来。
马亮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曾经走过20多个国家/图源: 马斯诺
人的命运固然有其偶然性,但结合西海固的区域特质,一个新的解释方法呼之欲出。
开头那句看似突然的问话,是因为车窗外出现了“文学之乡”的标识牌——这件事鲜有人知:一度贫瘠冷凉的西吉,是被官方认证的“中国首个文学之乡”。
西吉文学馆/南风窗记者赵靖含摄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如此评价:“文学不仅是西吉这块土地上生长最好的庄稼,西吉也应该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一个粮仓。”带着这个背景再去看“马斯诺”的视频,原本看似割裂的元素突然变得融合起来。
“In the wilderness of the East…a king's palace is awakening in the memory.”(在东方的荒野中,一座王的行宫正在记忆中苏醒。)
这是“马斯诺”的视频中,被评论为“大片级”的配音台词之一。人们称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去不起”的固原。事实上,这个长期被人们视作西北典型的城市,因其历史、经济、自然生态带来的复杂性,向来无法被一个标签概括。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大寨山林场拍摄的秋景/新华社杨植森摄
从地图上看,固原正处在陕甘宁三省会的中心。战国秦长城从固原的群峰中掠过,波斯王朝的琉璃器物经此流入中原,成吉思汗的避暑行宫就设在六盘山下,红军长征也在这里翻越了最后一座高山。
后来,因糟糕的气候和明清时期无序的毁坏,这片历经神奇与艰辛的土地,伴随着“西海固”的名字,成为了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笔。
西吉作家马金莲在《亲爱的人们》一书中,这样描述过去的西海固:“多少年来,日子都是这么过着,饿了动火做饭,天黑上炕睡觉……用自嘲的话讲,就是‘女人娃娃热炕头,转眼活成糟老头’。”
如今,在“马斯诺”卖南瓜的西吉县兴隆镇,街道整饬干净,商业体系完整,特色餐饮、肉牛交易,吸引了周围区县乃至甘肃静宁的商贸交易聚集于此。年轻的“90后”副镇长,为了街道广场的施工推进,忙得午饭都未来得及吃。
1949年,西海固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4%。而2024年的固原,森林覆盖率增加到16.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分别提高到87%和22.1%。
在曾经一望无垠的荒凉和焦渴之中,固原的“土特产”几乎只有洋芋。因为它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又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现在,固原被称作“冷凉蔬菜之乡”,是供港蔬菜的重要源头。其中的明星单品,是广东餐厅里备受食客追捧的“宁夏菜心”。
曾经,固原的“土特产”几乎只有土豆/新华社王鹏摄
变化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而人们之所以为“马斯诺”感动,正是因为他把这种变化以最具反差感的形式体现了出来。
也有人曾网暴“马斯诺”:为何要用英文?是不是文化不自信?
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明白,当风沙被绿茵替代,清水河摘掉了“黑水河”的帽子,洋芋不再是唯一能成活的农作物,黄土高原可以被陌生的语言讲述、被远方的人们倾听,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03
短视频与特产电商
短视频的兴起,成了县乡经济的“稻草”之一,至于能不能真的“救命”,虽有不确定性,但加入这场潮流的人,越来越多了。根据抖音发布的数据,2023年,该平台新增乡村内容数10.9亿个,播放量近2.8万亿。
根据视频平台的算法,“马斯诺”的作品优质排行超过99%的用户。从选题、取景到配乐、配音,都是专业化水准。一个疑惑开始出现:“是谁打造的?”这个问题对基数庞大、鱼龙混杂的短视频领域而言,尤其是在乡土内容领域,是颇具警惕性的。
答案比想象中的简单。“马斯诺”背后的操盘手,完全来自西海固的土地。
经历过体制和外事活动的浮沉,加上疫情带来的停滞感,马亮对未来的可能性一度有很多开放的想法。在他犹豫时,好友马昊东,一个纪录片导演,已经决定离开“价格战卷到底”的传媒行业,回到家乡搏一搏。
马亮与搭档马昊东/图源: 马斯诺
马昊东眼光锐利,笃定马亮是能站到镜头前的人。但马亮喜欢长阅读,在投身入局之前,甚至没有刷短视频的习惯。挣扎了很久之后,他们决定先试4条视频,投进池子里,看有没有“鲨鱼”咬钩。结果第二条就有收获,播放量近100万,完成了粉丝量从0到1万的积累。
马亮对内容有着自己的见解:不做“垃圾流量”,要做连外国人看了都觉得好的视频,打破人们对于国内短视频的刻板印象。马昊东则对视频账号的打造有着成熟的体系化思考,在打造“马斯诺”之前,他已经为家族里的妹妹打造了“宁小婧”,一个以乡村女性为主的账号。
两年过去,“马斯诺”和“宁小婧”都在平稳地运行着,而真正的盈利却还没有到来。用时兴的话说,他们还在“用爱发电”。
今年5月,他们成立了一个品牌,塞北姨食品,计划做当地的初级农产品和深加工食品。于是,刚从食品安全专业毕业的妹妹马小梅,也被马昊东拉了进来,专攻各种许可证。
当地的初级农产品/受访者供图
像是命运的注脚,8月11日,他们为贝贝南瓜做的一则创意视频“高原的孩子”,借鉴了新闻发布会的形式,3天时间就播放量超千万,涨粉12万,宣告了本地化内容的正式“破圈”。全国各地的媒体纷至沓来,送上更多曝光。
固原市政府也注意到了这波声量,在9月举行的第二届电商直播带货暨短视频大赛中,“马斯诺”、塞北姨食品、“宁小婧”,包揽了整整10个奖牌。
在颁奖仪式开始前,固原的“网红”们抓住机会进行同行交流,最常见的一句话是“我也是从银川回来做短视频的”。有人问马昊东:“(马斯诺和宁小婧),都是你拍的?”马昊东点点头。“后期制作也是你?”马昊东又点点头。对方忍不住哇了出来,“这画面太专业了”。
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但本地同行不知道的是,就在几天前的全国创业大赛中,他们刚被“浇了盆冷水”,没有拿到任何名次。
马婧/图源: 宁小婧
马婧是“宁小婧”的出镜人,马昊东计划要把这个号全部交给她。她有着显著的回族女儿特征,有一双漂亮而专注的眼睛。在谈到失利时,她委屈地弯下了嘴角,说自己曾去问评委老师有哪里需要改进。评委说,你太年轻了,别人很难相信你可以做成事。她很疑惑,创业不就是要年轻吗?
马昊东说,很多从广州、上海来的团队,起步就有了千万投资,也实现了高额营收,还是来参加“创业”比赛,这让他们显得没有可比性。
或许,比赛从来都不只是规则上的公平。他们开始理解这一件事。
马亮对这样的结果表示淡定,全国性的竞争没有那么容易,但他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信心。在他的视频评论区,他见识到了贝贝南瓜的无数种新奇做法,有人为买到一个好吃的南瓜写了很长的作文,这意味着人们对土特产品的喜爱和庞大需求量。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固原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17.9%;直播带货开始在固原流行,6个月共计7734场次;快递车陆续开往乡镇,完成快递业务量3745万件。
农民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前进村收获黄芪/新华社杨植森摄
在人们印象中灰扑扑的西北,星星点点的亮光从各个角落里冒了出来。在发达城市被滥用的注意力经济,成为了小城市突破自然局限的借力。
04
婆姨街与百美村
国庆节前后,固原又有一则新闻火了:西吉县林草局公开招募“赏金猎人”,计划猎捕成年野猪300头,每头赏金2400元。
不明就里的网友认为,这加深了人们对西海固的刻板印象——野性、乡土。但只有身处固原才会明白,在过去,这里几乎没有森林,更没有野猪。乡村振兴、退牧还林、生态治理,对他们而言是真切的、翻天覆地的改变。
马昊东说,成为野猪猎人需要专业的团队、工具,还要购买和培训猎犬,有时候连本也赚不回来,主要是“爱好”。对大部分普通市民而言,野猪还是陌生的,更熟悉的是越来越好的城市化生活。
在回族与汉族交融聚居的固原,我走访了两个村镇。一个是回族聚居的兴隆镇,一个是以汉族人居多的薛庄村。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显著的地域化特色和发展思路。
薛庄村的村庄风景/南风窗记者赵靖含摄
西吉县兴隆镇,全镇共有1.2万多户,共5万多人,还有难以计算的外来流动人口。除了没有完整的商业房产小区以外,这里与县城差异不大;从街道观感来看,甚至不输南方的富庶小镇。
在镇中心主干道,最显眼的牌坊就是“婆姨街”。回族人擅长经商,男性常年走南闯北,女性也不甘赋闲,便在本地经营起了地面经济,做商品买卖和餐饮生意。纸包鱼、特色火锅、蜜雪冰城等县城消费体,都陆续入驻。
马亮告诉我,镇上最好吃的火锅,就是他视频里提到的“玛格丽特姨娘”开的,底料来自姨娘的弟弟,在新疆经商时带回来的配方。玛格丽特姨娘,也是马昊东的亲姨,他一共有八个姨娘,分散在全国各地,多数都在经营餐饮生意。
像马昊东这样庞大的回族家族体系,在当地算得上是典型,亲缘关系浓厚,产业集中,同时拥有开放性的思想,支持后辈对新鲜事物的探索。
马亮曾经在视频里提及的火锅店/图源: 马斯诺
马亮说,兴隆镇下一步的计划是打造直播特色小镇,“马斯诺”被赋予了众望。一座旧车站,成了他们的发货集散中心。一个旧卫生院,正被改造成特色直播间。
分管街道建设等事务的副镇长张世坤坦言,尽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始终存在,但从历史前后对比来看,他们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未来希望更多人能在这里安居。
而在固原市原州区边郊,仅有600余户籍人口的薛庄村,城市化思维体现得更加直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边界被打破,从曾经的埋头种地、苦干薄收,到出现精神娱乐消费需求,农文旅融合服务开始兴起。
据官厅镇镇长汤永博介绍,这里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宁夏唯一扶持建设的百美村庄项目,投资超过7000万,整合了村庄改造、生态修复、民宿建设等,为周围居民提供了稳定就业。
汤永博以前是分管农业工作的镇人大主席,他讲起薛庄村的农产品热情满溢。土蜂蜜品质是可以出口欧洲的,月子鸡蛋是本地散养的,手工醋是纯手工酿造的,完全无机器,工厂就在村里。而现在,这些都是游客最爱购入的土特产。
薛庄村的非遗手工制品/南风窗记者赵靖含摄
在风格极为现代化的民宿房间,窗外是绿荫和水波交错的沈家河湿地公园,芦苇荡前还有一大片“沙滩”——这里原本是采沙场。汤永博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我:你们南方看到这样的景色一点都不稀奇吧?“在西北来说,既有沙地、又有山林和水库,是很少的,周围只有我们薛庄村有。”
网络让碎片化的乡村视频得以出圈,人们开始探讨那些曾被遗忘的地方,才发现,尽管基础性的薄弱仍然存在,但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它们早已暗自生长,并努力站到了和时代并肩的位置。
在离开固原的出租车上,司机告诉我,20多年前,他要坐一整天车才能去到银川打工,连衣服也要等政府派发,但如今,他的孩子已经迎来高考。等孩子考上大学了,他要借一辆好车,送她去学校,顺便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而在抵达固原之前,我写下了两个问题:南瓜视频的爆火,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一个与国际接轨、走出大山的青年,如何走上了归乡之途?从客观的流量世界来看,机遇占据了50%以上的因素。但当人们走近,也会发现,它的的确确依托了这个城市的必要条件。
在心惊肉跳的现代数字游戏里,我们应当允许一个默默向上游的西海固的出现。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第22期
-END-
值班主编 | 黄茗婷
排版 | 诺言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关注南风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